这里不做系统性的分析,就挑几个切入点来思考。以国家扶持冬奥会优势项目为例来作为讨论的切入点,这些讨论可以延伸到对其它体育产业发展的讨论。
国家扶持冬奥会优势项目是一种什么行为?我们应该如何来评判?我们有必要参加吗?我们盈利了吗?这里,就需要先对“国家扶持冬奥会优势项目”这一策略进行分析讨论,我们一步一步来回答上面的问题。
①“国家扶持冬奥会优势项目”是一个政治行为,或者说参加奥运会是一个政治行为,出发点是政治,而不是经济,不是打算赚多少钱,而是要在体育等方面都要露面,要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个国家的体育是其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咱们发现闭关锁国是不行的,那就要对外开放,一切活动都参加,而且要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实,体育根本不是体育行为,基本上经济、政治、体育、文化都成了政治行为了。
②从政治出发做到了,那么获得经济效益了吗?实际上没有,实质是牺牲了经济效益。
先讲“从政治出发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目的就是拿金牌,而“国家扶持冬奥会优势项目”,由其是“优势项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策略。由于比赛的人才队伍是梯级式的,下面厚了,上面的实力才强,所以这种发展优势策略可以说也是非常省钱的,否则发展“非优势项目”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既花了钱,也没有产生政治效益。
再讲“获得经济效益了吗”这一点,并没有。咱们用收益减去成本就能看到政府(注意,这里不是企业,按理应该是企业)的盈利情况,像奥运会这种国际大赛并没有很成熟的盈利模式,其收益是一次性的,各国能够得到的除了奖牌就没有其它了,但各国的投入则非常大,如果运动员获得冠军,还要表彰,这又是一部分财政投入。可以看出,政府机构从头到尾都在投入,而收益了了,无非是得了几块金牌。实际上,多数奥运会举办地都不赚钱,都是赔本做品牌的行为,举办一届奥运会相当于向其它国家宣扬国家实力的品牌推广行为。没有获得经济效益意味着什么?如果当运动员这一环节去掉,那基本上相当于花钱买了几块象征体育荣誉的金牌,乐鱼app金牌的价格(产品)显然低于国家的投入,所以说这里是一个政治账而非经济账。
体育文化产业,到底是一种什么产业?我们对农业、工业比较了解。农业解决的是吃,工业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其它需要。它其实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们在为精神娱乐付费的行为,即花钱不买东西,买乐子。
对体育文化产业的评判,存在两个角度。一是站在企业(即生产体育文化)的角度,另外是站在整个产业的角度,看看它意味着什么。
从企业的角度,意味着创造(的产品,这里是精神产品)被认可,同时企业盈利的过程。企业的创意被这个市场付费、认可。体育产业的支持是通过经济活动来实现的,即用钱来投票,当获得的票数(盈利)大于成本时,就被认可,否则就不被认可,这个与其它产业实质是相同的。
那么,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它同样意味着创意,即精神产品的创造品被接受。产业链无非意味着个体公司的延续,即市场(社会中的人,注意不是全部,是付费的人)对这个产业的支持。它是一个当下的行为,至于这种行为合不合理,那不好评判了,如果以农业社会吃饱来评判,为乐子付费显然在古代农民看来是荒谬的,一个穷人对看电影与富人对看电影买乐子这种行为的评价也会不同,这里牵扯到价值判断,没有一个科学合理地判断标准。
需要指出,所谓市场投票的意义不能乱拓展,市场卖的最好的与产品是最好的是不同的概念,这里面存在一个综合因素(产品、技术、价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我们比较磁悬浮跟高铁就明白了,前者从技术上、速度上显然要优于后者。但后者从经济上、市场上划算。所以最市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产品好与市场好之间没有推导逻辑(推导逻辑一词不正确,真实情况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购买行为所决定的)。产品好,价格贵的也不被市场认可。所以,对“最市场”的这个不要乱拓展。
另外,乐鱼app站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角度看,它意味着一种文化的产生,正如我们当前看古代,古代有很多的文化一样,未来看当下,这个也是当下所独有的文化。它是当下的实际的,可能会有其它的(可能性),但是当前就是这样(现实性)。所以说,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明,后来人在讨论我们这个时代时会以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签。
①[对替代产业的影响]汽车的产生对马车产业的影响,直接抢夺了其市场(持有钞票的人),即同样因为产品抢夺了客户&客户的钞票,从而使相关产业直接灭亡。这种“抢劫”是竞争,是客户自愿的行为。
②[对不相关产业的影响]吸引了原本(假设汽车不产生的话)流向其它产业的资源、资本、人力。极端点,市场上只有汽车一种产业,其它产业都没有人来从事了。“那岂不是其它产业都完蛋了?”当然不会,上面第②点是由“价格机制”传导的。汽车新兴时的价格一定很高,市场能够买得起的不多,当它有强大的市场效应时,其它企业也会进入,产能增加,从而导致价格下降。实际情况是,无论哪个新兴产业有多么火,也不会在市场中占得太大比例,因为总得先满足衣食住行,然后教育、医疗,再来做其它不重要的。研究一下自己啥时候买电脑(为市场献一份力)这种行为就知道。
简单来说,它带走了其它产业的部分钱,这些钱包括生产者的钱&消费者的钱,很多人可能看到新兴产业有利可图,最终放弃传统的产业(如果没有利,说明产业已经处于饱和的状态)对于其它产业来说,产品生产少了,而且需求也少了。
注意,非理性投机情况除外。如果某个投机行为特别能赚钱,像郁金香投机,那么对一个国家的企业是毁灭性的,形成一个国家的纯赌博行为,并且对原有的“工业体系”形成致命的打击。像14年大牛市,将国企、金融、小企业者的钱全部引入股市,之后进行一次财富分配。极端化一点,假设原有的企业在牛市中全部亏损,那么剩下的企业倒闭。赚到钱的人未必是原来的系统的。“非理性投机”与“为某个新兴产业付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为某个新兴产业付费”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理性投机”则是博傻行为,根本没有市场,有的只是前面的人赚后面的人的钱。
赛事优劣与体育活动的优劣是两个概念,因为体育活动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健身与篮球等等都是一个平等的概念,但是从创意的角度来说,有些能够赚到钱,有些则一些没有盈利,这里面就牵扯到赛事本事的优劣问题了(当然,也可能是为了营销等环节出现了问题)。
像NBA这种非常热门的运动就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而是到了讲文化的地步。包括英雄、球员性格、技术分析等等。其它体育相对而言就比较差,市场不足、群众基础差、可接触性差是个非常大的问题,群众基础差。往往出现比赛仅仅是比赛的现象。即比赛没有形成一个文化,没有可讲述的故事,就像健身房里面的健身运动很难形成一种文化因为它本身仅仅是一种锻炼行为,也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也就是说,没有到讲文化的层面。
当然,一项体育赛事能够盈利并非只有赛事创意,还包括品牌、市场需求(营销)、推广等。
问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发展这种赛事呢?我们为什么要对不能赢利的体育项目大力支持呢?自生自灭是很好的。为什么一定要参与冬季奥林匹克,你作为一个观众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以一个运动员的身份出场?既然你没有这么好的先天优势。这是我们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习惯做法。我们参与奥运会是因为其它大国都参加,不参与是没有政治地位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崛起的表现(至少从体育这一环节中来看是如此)。但我们又没有那么好的冰雪优势,那只能来凑了。
如果我们去看其它国家的资源,以及研究别人的体育赛事是如何兴起的,我们就会发现那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过程,以加拿大的冰雪运动为例。
加拿大,包括欧美,其实自身就具备发展冰雪体育运动的优势,由其是加拿大,拥有天然的滑雪场,而且还有资本,最后形成了体育产业。像我国现在进行的在亚热带地区建滑雪场的做法那是造势(其实也是逆势)。
●两种思路是尊重消费者与教育消费者,在历史上都有成功的案例,其成败也是受诸于多方面的因素,无法直接得出答案。就跟著名推销员说推销员的最高境界就是卖给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俱乐部制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像很多电子竞技比赛很多时候是以俱乐部制的身份产生的,一个很好的解释是“养”,俱乐部制容易通过自己慢慢的摸索养成一批球员&观众&偶像等,像我们经常看到的电子竞技团队,自身是一由一群对某个游戏的强烈爱好者组建,其基础就是高手的集聚群。而计划、财政式的培养往往都不知道怎么玩,基本上处于一窍不通的状态。俱乐部制实质是因地制宜,跟对待学生讲究顺其个性培养的策略。所以其优劣还是容易发现的。
我国发展冰雪运动的目的主要是拿金牌,这实际上脱离了一项体育赛事的本意。而实际上这项运动并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吸引力,也就一小部分人在玩。这种运动实际上并没有发展下去的潜力,没有势。实际上是一直在亏损的,按照正常的逻辑是:拿不了金牌就不拿,你数学学得好就去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如果学得不好就不学,现在的情况就比较麻烦。非得要拿奖,然后钱也花了。
很多时候可以依赖市场自己发展的组织,到最后又变成对体制的依赖而难以发展下去。另外,冰雪运动本身没有太大的市场吸引力,如果有,那么即使财政不支持,靠市场就可以回本,可以实现运动员地域的分离,现在的现状是没有人看赛事,无法收回本钱,这样即使财政支持,最后还是亏本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