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体育基础设施、健身理念以及体育产业在不断提升发展,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追求卓越体育精神,竞技赛场捷报频传。我市不断放大体教融合资源,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县级业余训练“5621”布局计划,聚焦打造“县区有特色、学校有品牌、学段有衔接”的体育特色学校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宽了优秀体育苗子选拔和输送渠道。目前,全市在训项目(大项)已发展到36个,常年在训运动员达6000余人,注册运动员达3100余名;创成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基地2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基地4所;投资5.5亿元新建市体校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市体校成功创建江苏省中等职业特色学校。随着竞技体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备战参赛捷报频传。今年4月,由淮阴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袁晨洁,在106名运动员选拔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国2007年龄段女足精英球员训练营。司职中国女排主力二传的淮安区姑娘刁琳宇,随队征战2022年世界女排联赛并成功晋级总决赛。乒乓球运动员刘梓童和张越乔成功入选国家乒乓球青少年集训队。截至8月26日,我市已参加省运会青少年部橄榄球、武术、自行车、手球、排球、摔跤、空手道、女子曲棍球、射箭、田径、幼儿体适能等27个大项的比赛,共获得金牌93枚、奖牌243枚、总分2687.5分。其中,我市首次在链球、沙滩排球、现代五项、帆船项目比赛中夺得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在自行车(山地、公路)项目比赛中夺得金牌5枚、奖牌12枚、总分158分,成绩居全省首位;橄榄球、女子曲棍球、射箭成绩亮眼,金牌数均居全省前三位;乒乓球项目在阔别12年后重登金牌领奖台;体操比赛中,我市共取得13金5银7铜的优异成绩,赛场金牌位列金牌榜首位,刷新历史最好成绩。
打造“赛事淮安”品牌,体育产业方兴未艾。2021淮安西游乐园淮安马拉松、首届大运河龙舟公开赛、中国·淮安大运河铁人三项赛……越来越多的知名赛事在家门口举行。今年6月23日,全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受众最多、影响最广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淮安市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盛大开幕,赛事同步融入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和江苏省第三届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两项高规格赛事,首次实现市运会也是省运会、更是全国运动会的办赛新模式。今年我市将举办一系列上规模、有影响的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同时各县区要承办1到2项全国性赛事活动、2到3项省级赛事活动,实现市、县(区)联动,达到“季季有大赛、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的效果,全力打造“赛事淮安”体育文化品牌。近年来,市体育局建立健全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帮助体育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有序促进本市体育企业复工复产,市体育局推出十条举措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市共有30家企业参与申报省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此外,市体育局依托淮安水上运动丰富资源,谋划组织体育企业联合举办“体育促消费”“青少年体育培训补贴展示”等系列活动,提供专题服务,鼓励指导各类体育经营单位通过发放消费体验券、打造健身公益课堂等多种形式激发体育市场活力,提振体育消费热情。加快赛事资源与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建立以赛事促进体育旅游、以体育旅游加速赛事发展的机制。
强化体育设施建设,城市形象日新月异。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将许多不起眼的废地打造成了体育休闲公园,既美化了市容市貌,又便民利民,一举多得。我市将“更新全市704套过期或损坏的室外居民健身设施、新建10个体育公园和125公里健身步道”纳入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着力营造舒适宜人和谐的生活空间。在做好“更换室外居民健身设施”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工作的基础上,我市重点破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难题,下阶段将采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场地设施规划、乐鱼app推进体育场地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加大督查力度等手段补齐短板,力争实现2022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位居苏北四市前列的目标。截至今年1月份,全市利用城市废地、空闲地建设各式体育公园170个。体育公园包括健身步道建设,已连续四年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大面积的闲置土地被因地制宜打造成百姓喜爱的体育公园,昔日的城市边角空间已经成为今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载体。
树立科学健身理念,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4个“全民健身日”,我市以此为契机,围绕“同心向党,悦动淮安”体育主题品牌,在8日前后,分别组织开展广场舞、瑜伽、剑道、健步走、门球等多项线下赛事活动,配合今年市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市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等线上线下赛事,以更绿色的运动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促进群众科学健身,营造更加浓厚的全民健身社会氛围。今年以来,市体育局通过注重政策引领、强化设施建设、深化“体育+”融合等途径,切实加强全民健身工作。提请市政府印发《淮安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淮安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修订《淮安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加强体育发展政策保障,实现体育事业的顶层规划设计和统筹推进;联合市发改委印发《2022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实施方案》,着力营造舒适宜人和谐的生活空间;积极推进体卫融合工作,在建成1所省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单位的基础上,今年还将在全市建设10个市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采用科学运动和精准医疗相结合的模式,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