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最大的进步在于通讯手段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能够全面真实传播各种信息的电视将世界的物理距离大大缩短,使人们的眼界空前地开阔,接受新生事物的心理和能力极大地增强。体育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更广泛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使身居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能接触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以“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为宗旨的奥林匹克,并逐渐地将其价值转化为民众的意识和行为。
西方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因此被誉为“物理体育”。西方体育运动诱发人勤奋进取,以不同的技术、战术取胜对方,有效、合理地满足人的原始驱力——攻击性的宣泄,同时也造就、强化了现代人的竞争意识。西方体育最大的属性是群体性,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在集体协作的情况下完成的,由此极大地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条件,成全了人性复归。西方体育的最大魅力是娱乐,它总是处于一种结局未卜,需不断奋争、时刻把握机遇的过程之中,这一切给人带来无限的刺激,使人产生不尽的感受,愉悦之情也油然而生。这一特性为西方体育文化成为全球体育文化的主体奠定了基础,使体育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经历着从生存、发展到享受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离不开对游戏的需求。体育运动源于游戏,却又高于游戏,最终它仍将是以游戏为其主导。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人们格外喜爱体育。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体育生活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能还原人类的本性,通过体育人们能得到种种人性本质力量的感受。
通过体育生活人们还能切实感受到一种与时代气息相吻合的精神,这就是竞争。当今是竞争的时代,是竞争的社会,竞争使整个社会的进程不断加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便显得十分重要。体育生活给予人类一个自然的环境,在规定的技术、战术、规则、方法的严格要求下,潜移默化地煅造人们竞争的品格,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体育文化成为全球文化的显现部分是必然趋势
同时,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深厚的社会背景是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能量强大的文化广泛渗透,使接受方的生活方式出现趋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动还是主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本土文化的能量,同时也应看到文化渗透往往是在各种有利于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世界文化趋向大同,形成文化全球化趋势,使文化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也趋于大同,西方体育文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地渗透到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之中的。
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内容之一,还因为体育文化本身的通约性。体育文化是一种体能符号,它能使不同人群直接理解其中的意义,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由于体能符号是一种流动的、有机的表达方式,可得到直接的回应,产生长远的效应,文化流变均能在体能符号上留下印痕,使其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蕴,因此,体能符号的交流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交流。同时,它还具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功能,如中国曾成功地运用了乒乓球外交,举办奥运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等,这使体能符号更易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文化的形成实质上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结果。
成长、成熟于各个区域的民族体育不仅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更具有一些独具一格的特色,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内含强劲的民族意识。每一个地区或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象征,如美国篮球、巴西足球、日本柔道、中国武术等。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民族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封闭倾向。从历史原因看,不同地域的民族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均有自己的文化支撑,以此为支撑点逐渐发展成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从价值观、意识到行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规范。从社会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其运行机制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强化着人们的价值观、意识和行为规范,使社会的习俗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上述两个方面都会制约文化的开放程度,以确保民族文化的特色。其实,文化在现今的交流更多的是以融合为本,也只有不断地交流、充分地融合才能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才能使地域文化被全球文化认同。日本的柔道正是走了一条交流、融合之路,它采取了竞技体育的形式,但核心内容却保留着深厚的民族风格。当然,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封闭式成长过程,只有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备受民族文化熏陶后才能孕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同时,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成熟中才能逐渐蓄积“文化反弹”所需的足够能量。中国现代武术推广工作步履维艰,究其根源是封闭内养时间不足,民族文化特质的锤炼还不到火候。
发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信息,使全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是每个民族的义务。每个民族都有将自己的文化向外推广,使世人认同的意向。无论是从政治、经济上考虑,还是从文化本身考虑,推广民族文化实质上是立足世界文化的重要步骤。只有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通过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融合,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民族文化,造福人类。在近代中国体育文化欲走出国门之时,更多的是吸纳、引进了西方体育,西方体育使中国体育文化的层面和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使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有了共同的“语言”。同时,中国的传统体育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深受其他民族的认可,同样丰富了全球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论文联盟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自古以来,人们把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文化又大致可分为四大体系,即汉文化体系、阿拉伯和文化体系和欧洲文化体系。在这四大文化体系中除欧洲文化外,其他三大文化体系都在世界的东方。由于地域等多种因素,即使是上述三大体系的文化,各地区同样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但也存在相互交叉、认同的现象。黑格尔在评论世界文化发展时指出,当黄河、长江流域已经孕育精美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上的居民还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这表明了东方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东方文化发展缓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方文化滞后于西方文化。在中国古代的词汇中,并没有“体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十九世纪从日本传入的。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只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而已。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体育之间有着不同的特征,如西方体育强调的多为竞技性,而中国古代体育注重的则是娱乐性和技巧性。
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以追求“统一”,“中和”“中庸”,重在修身养性的内向性、封闭性、圆满性为主要特色的体育文化。例如,在儒家文化重视体育与德育、智育统一的影响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思想中就已经提倡“以德为先、以武会友”的高尚品德,而对于体育与智育的统一则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艺”中这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智方面,子曰:“好人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由此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体育培养的人是刚柔相济、有胆有识的,而不仅仅是一介武夫。在仁方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古人对“仁”的追求是时时刻刻。因此,中国体育文化的文化内涵在于不仅使人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培养终身锻炼习惯,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促进人各项素质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中西体育都曾是依附宗教文化的体育:中国体育文化受传统农业社会封建思想影响与制约,人们的思维被宗教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也依附宗教且根深蒂固。比如我国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中,其中宗教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深深植根于其中,并不断影响地域居民的心理、。民俗体育的内容上随处可见宗教文化的痕迹。如“摆手舞”、“舞龙”、“划龙舟”、“东巴跳”、“绕三灵”等,赛龙舟、祭龙的根源很深,祭龙是图腾崇拜的遗风,越人以龙为图腾早在战国已经出现。西方体育文化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古希腊宗教特有的神人同形同性特征与城邦公民相结合,陶冶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人独具的人体审美意识和体育意识。早在克里特时期出现的体育活动,如角斗、掷石饼、赛跑、跳跃、拳击、赛车和舞蹈等,也同样是宗教祭祀、国家庆典中的一种活动形式。
中西体育都曾是强调以集体或者群体为主体发展的体育。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就是主张群体本位。在这种哲学理念和社会关系中,个人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个人依附于群体,群体主宰着个人。儒家伦理对人生的目的和任务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个人的修身只是作为手段而存在,个体只是作为群体的附属物而存在,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太平才是最终的目的。而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个人从属于国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希腊城邦生活的经验指出:“城邦,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
中国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区域位置、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的不同,必然导致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功能结构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中国体育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体育文明演化历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东方文化特性与风貌的民族体育文化,强调的是在运动中修身养性,主张内外兼修,期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并赋与体育以伦理道德观。西方体育文化则以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为理论基础,工业生产、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具有文化的多元化意识,潜藏着开放型的人的独立、自尊、创造力。鉴于不同的体育价值观,西方体育文化在功能结构上是建立在商业化、职业化的基础之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外倾型”竞技方式。因此,市场经济利益因素、个人利益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体育文化强调身体活动的整体协调以及直观的视觉效果,注重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的修身、养性、审美。如中国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保养生命的运动,保留着较多的原始色彩,养生健体、修身养性、自娱、娱人的功能仍是其魅力所在。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
1. 对体育竞技巅峰的追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现代奥运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最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现代奥运会精神文化的设计,是对古代奥运会的简单继承和发展。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激励青年人奋发向上、超越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运动员们勇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付出辛勤的汗水去争取胜利的意志和品质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启迪。中国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即是对西方体育文化中这种竞技体育模式中人的更高竞技能力的认可的印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而言,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宽带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新兴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灵活性、虚拟性、互动性等鲜明特征,读者可以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同时,依托互联网、手机等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快捷、方便、影音兼备的信息,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媒体、跨时空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正在大踏步地走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我国逐渐普及和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之一,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也已深深地烙上了新媒体时代的印痕。新媒体不仅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也预示着大众传播的未来。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随时随地传播。新型媒体尤其是手机和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快捷、方便。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除了能够打电话、发短信这些传统功能外,还能够看电视、听音乐、上网聊天、查资料、拍照,还有现在的电脑也逐渐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因此,现代的上班族、青年学生等大众群体都能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等这些新型媒体,来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与人进行交流。可以说,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不同种族、国家、民族、宗教和信仰的人们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且没有统一的管理者和传播限制,这种形式超越了传统跨地域信息交流中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障碍,使各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理论学说、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潮都可以在网上自由传播,任何人都可以匿名信息,使信息的和使用变得难以掌控。现代媒体的不可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快捷性使得新媒体信息的传播非常便利,而且量非常大、内容非常丰富。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有很多有利的信息,但也充斥着不少有害的信息。而且,目前我国高校对信息传播的控制从技术讲是有限的,主要采取信息过滤技术,即使是最先进的过滤技术对信息的控制的比例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再加上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大学生中逐渐普及,这些消极的信息,也在随着不断增长的新的信息量而逐步增多、传播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因此,有害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加大了对信息掌控和过滤的难度。
新媒体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媒体赋予了学生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并且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传播者与大学生可以产生互动。比如,当我们在网络上看一些新闻或者视频后,可以进入社区发表个人的见解,参与讨论,加深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与同学、朋友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喜悦,或者通过交流来缓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大学生还可以利用手机、网络,通过发电子邮件、通过飞信、QQ加强与教师、辅导员的联系,加深师生之间了解,更好地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为辅导员开展思想工作提供便利。
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的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不仅要依靠课堂上的理论传授,而且还要靠一种氛围来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在新媒体时代,构建专门的人文教育网站、博客作为培育体育文化素养精神的文化阵地,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现在的大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上网冲浪,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的培养网站,而且网站的主题一定要鲜明、内容丰富、使用方便,“要既能以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教育人,又能以开放的视野、宽松的氛围和兼容并包的精神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和讨论”,在这些网站中要大力传播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传播中国的方针政策、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最有用、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当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往往会理解、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新媒体课件,给学生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诱导学生探究、反射,即采用新颖、独特、生动、形象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授“篮球基础配合”时,利用新媒体设计一个相关的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声情并茂地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掌握要点、动作技巧方法、移动路线等,使学生很快就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快速掌握了本项技术。
营造健康的网络体育文化素养环境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构成健全人格中的一个基础性的因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这是现代体育观的核心思想。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时期,对大量的文化信息有主动获取的愿望,在现代化传播技术不断成熟与发达的当今社会,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文化交往已经成为时尚。当今世界,体育文化无处不在,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了解重大的国际赛事,进行频繁的体育交往,接触众多的体育明星,体育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又是庞大的传播群体,可以通过媒体的联动平台很好地将本土体育文化传播出去,所以通过媒体进行正确的文化导向和适当的技术点评,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持久的强有力的体育文化熏陶,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有效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养的水平。
体育,历来是热门话题。从全国体育报刊发行种类和数量看,体育领域所具有的庞大程度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即使是一些综合性的全国和地方性报刊也都专辟体育版面,尽管如此,纯粹的体育研究并不多见,应该说,体育科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与其它学科的融合。目前,体育院校和高师体育系所开设的不少课程(如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统计学等)就是与其它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
实际上,体育与地理从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川湖泊、平原旷野都为体育活动提供了场所,冷暖寒暑、春夏秋冬也影响到运动项目的季节性。但是地理与体育长期以来对此熟视无睹,只是到了七、八十年代,美国人才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近年来,随着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加速,体育越来越受到包括地理学在内的相关学科的广泛关注。以地理视角,观察体育文化也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
无论从历史起源和演变看,还是从现实发展来看,体育都是洋溢着浓重社会气息的流行文化。体育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空间环境成为联系体育和地理的纽带。
地理学从根本上讲关注三方面问题,即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区位和空间秩序、人地关系以及区域差异。因此,地理学的任何一门分支学科所重视的两个概念是“空间”(space)和“地方”(place)。种种关于地理的研究中必须保留空间和地方这一焦点问题。
近几年来,“某某地理学”已不断增生蔓延成为一个巨大分支体系,地理学家已把视野投向了广大的领域。地理学注重地球表层现象的记录、描述和分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体育文化现象,理所当然属于地理研究的范畴。
一般认为,在传统上,地理一向忽视体育,而体育又一向忽视地理。然而,体育与地理的融合机会是完全存在的。这是因为:体育产业化使体育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因此,它是经济地理学的合理内容;同时,体育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体育也是合情合理的。此外,自然环境也不可否认地影响运动成绩的差异,这使得体育也渗透了体育环境学研究。
体育和地理都关注空间以及占据空间的方式;同时它们两者也关注地理空间内人与物运动以及相互作用的方式,区域构成了体育组织(团体)的中心特征;地方是许多体育运动队命名的方式;体育时常受到各种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影响;体育是一定区域和等级的组合。体育的种种特点表明,体育和地理一样,都是一门空间科学。地理学中的空间和区位概念是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定义体育和理解体育重要性的中心问题。
虽然体育具有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但是人们一直没有把体育视为一项可以值得作严肃研究的地理学课题,地理学(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学科)只是把体育作为一种附带的现象加以对待。尽管如此,体育已成为了经济、文化和自然等研究的边缘范畴,近20年来,种种迹象表明,作为地理学分支学科的体育地理学已经产生。这一学科的产生以大量标志为特征,这些典型的标志是:
其一,一些描述性的文章开始涉及体育中的地理要素,并使人们形成了在体育场合中运用地理学的思维模式。这类论文在196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典型的有:“体育与棒球”(Shaw E,1963)和“体育地理的一种注解”(Burler.R,1966)等。
其二,从地理学的观点出发,对体育和体育相关的题目进行经验性的考察(调查)。这类论着绝大多数由罗雷(John Rooney)及其学生在1969~1985年之间先后完成。
其三,在体育场合内更侧重于较为根本的地理学问题和理论性论文,典型的是瓦格纳(Wagner,1981)的关于“体育是文化和地理的混合体”的观点的文章。
其四,发表和出版了进一步探讨体育与地理的相互关系的各类论文和着作。70年代中期(1976年)美国作家James Michener明确表示,其着作是体育地理的作品,在他的经典着作《美国体育》中对广阔领域的体育学术研究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内容。
其五,有关体育的地理学特征的讨论会的召开以及学术期刊的出版。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每年都会召开一次有关体育地理的学术会议,美国的文化地理课本中也有体育地理的章节。进入八十年代,美国出版了贝勒的两本堪称体育地理学里程碑式的着作,即《体育与地点》(1982)和《体育地理学》(1989)。1986年在美国开始发行由罗雷(Rooney)主编的刊物《体育场所:一本国际性的体育地理杂志》(Sports Pla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Geography),这一刊物的出版标志着体育地理学的正式诞生。
可以说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体育地理学发展最快的10年。从已有的体育地理学的文献可以看出,体育地理学中成功地使用了许多地理学中常用的经典理论和概念,如空间扩散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中心地方理论、空间边际收益理论、区域多样化理论、距离衰减规律等,这些理论提供了以地理学观点解析体育文化的基本的思路和框架。这一时期,我们明显看到,体育地理所使用的概念、理论正在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尽管体育地理趣味盎然,但是现有的水平仅仅停留在以有限的实例去解释体育文化中所包 含的地理要素,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地理学的发展。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后,近几年国外体育地理学的发展相对缓慢,Sports Place期刊也因稿源不足面临停刊的尴尬。但是,体育文化(包括体育产业)的生命力,就是体育地理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体育地理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体育地理研究在更多国家的广泛开展,体育地理学将迎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
目前体育文化的地理学解析的概念框架几乎都是以美国俄科拉哈马州立大学罗雷(John Rooney)1975年提出的概念体系为基础的(如图)。由于这些概念体系首先在美国提出,而且多以美国的案例为研究背景,相比较而言,其他国家的体育研究发展较慢。
体育地理往往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讨论体育的原型、起源、扩散、体育的革新等内容,这需要以体育的空间组织和体育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础。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以一定的理论规则为依据的,以科学的方法寻求体育空间组织的规律性和模式。体育地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体育的区域差异。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体育区域,并且一些体育项目有不同程度的地方化倾向。在时间上体育文化的起源、扩散和体育区域化形成,以及在空间上空间组织的形成和优化、体育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等核心内容共同构成了体育地理的概念体系。
贝勒在其《体育地理学》前言中说:“当我开始研究体育时,我习惯于用体育现象来讲解地理,我发现,这样将地理与体育融合;以此来揭示现代科学的综合趋向,能使学生思维开阔,并能使我的地理课堂兴趣盎然。”
的确,体育地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领域,它同时给体育和地理提供了独特的视野。与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体育地理研究并不成熟,学科研究的法则、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体育的发展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从一地向另一地作等级扩散和(或)面状传播。现今所有的体育运动在时空上都有其原型和起源,其中大部分运动从起源地向各处扩散,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许多体育的历史研究,既具有大众性,也具有学术性,这其中隐含有地理的成分,尤其是早期具有明显地方性的体育运动更是如此。
体育文化的形成除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习惯、有关外,还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如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小镇伯明顿并盛行于丹麦和印尼,多少与那里多静风天气有关。体育文化一旦在某地发源,就会在空间传播。
对于体育文化的空间扩散也和其它流行文化(如服装、音乐、舞蹈)一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项体育运动起源的地理因素分析、传播的方向和路径的寻求,以及该项体育运动影响的地域范围的探讨,都是颇具意义的体育地理研究范畴。
以中华武术为例,它起源于中国,其传播方式可以是面状扩散,即以文化起源点为中心的面状连续空间的传播;也可以是等级扩散,即由高级中心向低级中心在空间作跳跃式的间断传播。如武术在日本、朝鲜、东南亚、法国甚至是欧洲可以寻找到新的传播中心,进行次级中心为基础的连续性面状扩散。等级扩散和面状扩散是渗透进行的。此外,对于体育文化的传播还能进行空间模拟,确定其空间扩散模型。
随着体育的传播和运用,体育的空间组织也将出现,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可以沿袭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方理论进行研究。体育设施也有一个等级序列,某一项运动应有一个最小的人口限度,即“门槛人口”,如果高于这一人口数就将普遍存在。对于承办奥运会需要有严格的区位要求,世界上只能有为数不多的城市能够达到这一要求,而另一方面,娱乐性的足球比赛,在英国1英里见方就有90%的足球人口进行足球运动。美国的职业棒球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球队主场每年一般必须要吸引100万人次观众观战。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大城市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某一体育项目运动队的数量与城市规模有关。实际上,体育的等级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也存在等级的缺失。许多地方根据其规模,按照一般规律应该有相应的体育设施,但实际上却没有。如在广东一度曾有宏远、深圳、松日、太阳神、佛山等5个甲级俱乐部,而人口最多的河南只有建业一家甲级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的区位类型来看,存在着足球市场供给(俱乐部数量)与需求(球迷规模)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布局。有些拥有足够球迷的城市,由于没有俱乐部,常常迫不及待地需要吸引一个足球俱乐部将全部或部分比赛安排到当地,以满足区域内的足球城市需求。如广东韶关(1998赛季广州松日主场)、广西柳州(1999赛季宏远主场、2000赛季八一队主场)、河北石家庄(1999赛季八一主场)、四川绵阳(2000赛季全兴队部分主场)等。到足球场观看比赛越来越象到剧院看演出一样,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消费。所以利益最大化理所当然成为体育俱乐部经营运作的主要原则,球队主场的迁移就是为了寻求更为理想的区位。
目前体育运动商业化日盛,体育作为康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传统的第三产业,而被称为第四产业。体育的产业化或经济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在确定体育活动的区位时,也应与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一样,必须考虑利益最大化原则,如何选择最佳的体育活动区位,而使投入最小、产出最大,也是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是采取北京亚运场馆的分散式布局,还是采取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集中式布局,要考虑运动员村、城市居民区分布与场馆的交通便捷性,还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征用、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城市地理学的内容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结节点,体育空间区位产生各种形式的空间相互作用。这可以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种体育空间相互作用是,体育场馆产生圈层影响,其影响大小受体育场所的规模、体育场馆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介入体育活动的机会(频度)等因素制约。受体育影响最明显的一个圈层称为“球迷区”,运动队的数量及分布和球迷集中区是基本一致的。有些区域可能很小,只包括数十人,而一些与职业俱乐部相联系的“球迷区”可能有数以万计的拥护者。球迷区的核心是主场区位,球迷规模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生活在“球迷区”之内的人可以利用接近体育结节点的优势获得利益。生活在体育结节点影响的第二圈层内的人,更多的是以某一特定的体育项目为娱乐方式,而不能象第一圈层作任意选择。
体育空间各圈层的经济地理效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体育能够创造各种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当体育结节点为其周围的人们所厌恶时,产生的便是“负影响圈层”,体育迷也能制造一些“体育污染”,如一些噪音污染,甚至是体育骚乱,从而给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失。
另一种体育空间相互作用是,一种对体育俱乐部完成其全部比赛赛程必须的空间位移。虽然交通费用在某一职业性的体育俱乐部中并不占太大的比例,但是尽量减少季节性的运动项目的交通开支确实是共同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体育联盟中的体育区域化(如美国NBA的分区赛),可以防止运动队的长距离迁移。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体育项目。
第三种体育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体育雇员”(职业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在其可能效力的各地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体育职业化成熟的英国招募职业俱乐部的运动员,以及在美国大学里招募运动员明显存在距离衰减效应。运动员极有可能效力于其出生地附近的俱乐部,而不是舍近求远。足 球运动员在俱乐部之间的转会是另外一种运动员的迁移方式。在我国由于运动员转会法规不健全,体育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不强。
体育景观是由纯自然的地理环境演化而来的,当体育运动在一定地理空间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一空间就可能出现或自然形成或人工促成的体育标志物(如水上运动基地或室内田径场),而成为一种暂时(或永久)的体育景观。
体育场所和人类活动的其它场所一样,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人们在丰衣足食之后,更加追求休闲娱乐和体格完美。在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体育绿色革命”,以草地为场所的运动大量出现,如马术、足球等,被称为“绿色体育”;随着人类驾驭地理环境能力的增强,相继出现了以海洋和湖泊为运动场所的“蓝色体育”(如冲浪、帆板、赛艇等),以及以雪山冰面为运动场所的“白色体育”(如冬奥会项目)。
十九世纪以前的体育景现以纯自然的为主,但是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开拓,自然的体育景观成分减少,地面变成了一种“合成地毯”,越来越多的体育景观以半自然和半人工的为主。尤其需要人为控制比赛的各种条件,以保证竞赛的公平竞争的原则下进行。
近代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使越来越多不同规模和性质的运动场馆遍布城乡,并且逐渐成为人类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环境。这种环境使运动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助于不同性质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交流。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以通过室内冰场开展各类冰上运动。
对于不同区域内不同自然和社会条件下不同的体育文化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特性的认识,是体育文化区域性的本质体现,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运动项目的区域性。如在阿尔卑斯山路附近的国家(瑞士、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等),雪上运动盛行且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在具有辽阔海岸资源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洋性气候国家,热衷于在驾驭风帆中展示人的智慧和力量。第二是体育迷分布的区域性。体育迷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是以一定的区域体育文化为背景的,如果没有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在巴西、意大利、英格兰就不会产生一批狂热的球迷;我国的成都、大连、北京等球迷集中区亦不例外。第三是运动技术风格的区域性。如我国篮球南方队以广东队为代表,其特点是“小、快、灵”,而北方队以辽宁为代表,凭借身材和体力,发挥内线进攻的优势。足球也有类似的情况。
此外,体育文化的区域性有时也表现在某一运动项目在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内的集中程度,我们可以用反映这一地区内该体育项目的高竞技水平和高普及率两方面的指标表示。对于体育地理来说,也很难确定体育的区域差异,但是如果运用区位商来确定哪些区域更强调何种体育项目是可行的。
目前,虽然国外体育地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期,但是对于起步教晚的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来说,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才刚刚拉开序幕。显然,我国独特的国情,为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正是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的潜力和优势之所在。从地理学角度开展体育研究,至少在以下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体育文化涵盖体育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农现象,是体育运动中物质、精神与制度的结合。而体育文学作为文学的构成部分之一,根植于体育运动,随着体育运动发展不断变化发展。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之间关系密切,且与体育运动之间密不可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体育文化对体育文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基于此针对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进行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通过身体运动来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同时拥有娱乐性、教育性与竞技性的社会活动。体育文化则是基于人类在开展体育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出于人类对体育的需求,对不同类型体育活动与组织形式所限定的活动规范的综合。具体来说,体育文化是人类开展体育运动的物质、文化与制度的综合,涵盖了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物质等1。在社会发展中,体育文化不仅仅可以满足人类的自然本质需求,还可以满足现代人对文化的需求。体育文学则是体育与文学的结合,且伴随着文学与体育不断进步发展。体育文学中运动是永恒的主题,文学可以将体育运动的瞬间美转变为永恒的文字美,不仅仅能够表达由运动所激发形成的情感,且可以揭露体育与社会之间更加复杂、更加深刻的关系。远古时期,体育运动通常与军事活动、生产劳动等相结合,在对原始体育活动进行记载的过程中形成了最初的体育文学。最初的体育文学中文字都较为简短,无法全面准确描述人物形象与动作,也没有情节变化发展。当代体育生活较为丰富,能够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丰富人们的精髓文化生活。而当代体育文学就是利用文字艺术手法将不同体育形式与过程进行展现,是体育精神的文学表述2。
1.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区别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均源自体育运动,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文学属于体育文化。文化,是人们创造出来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不仅仅涵盖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等思维理念,同时也涵盖技术、科学、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文化是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精神结晶,具体来说有道德规范、学术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等。而文学则是以文字为载体,利用不同修辞手法来展现现实的艺术形式,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文学通过不同形式展现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与某段时期内的现实生活。从文化与文学的概念界定可以发现,文学只是文化的构成部分之一。体育文学与体育文化之间也有着上述关系。体育文学是文学的类型之一,是以体育作为题材的文学形式,通过文学作品将体育活动展现出来,是体育精神的文字表现形式。而体育文化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所以体育文化涵盖了体育文学。第二,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特征与功能不同3。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功能较多,如竞争性、娱乐性等,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体魄。且在体育运动下通过体育竞争可以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推动人们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同时,体育运动还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心理疲惫,调节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定期开展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们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而体育文学则是文学作品,创作内容以体育运动为主,表现思想观念大多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体育文学能够起到传递思想情感,教育人、引导人、改造人的作用。2.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相同之处一是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拥有相同的根源。不论是体育文化还是体育文学,其均源自于人类的劳作。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经过劳作与游戏逐渐开展体育竞技活动,这与人类采集、狩猎等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当人们满足日常所需后,则把肢体活动当做挖掘潜能途径之一,以实现自我发展,以锻炼体魄为前提,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长此以往形成了现代体育运动。至此可以发现,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根源军事愿意与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发展孕育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二是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发展轨迹相同。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均是伴随着体育运动发展而进步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现象之一,是社会走向文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劳作、游戏等竞争形势而造就的特殊文化现象。体育文化发展初期,人们尚未形成发展体育文化的意识的,体育文化长时间处于自我发展状态。在文艺复兴时期前后,体育文化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体育文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伊利亚特》《诗经》中均可以找到体育文学的影子。伴随着体育运动的持续进步,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体育文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是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都具有民族性。不同区域下不同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民间风俗、经济状况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形成的民族文化也都有所差异。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包括民族语言、民族习惯、民族道德等,都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稳定的民族文化则对体育文化、体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两者均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点4。如中西方体育文学都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如中国人注重直觉与整体,西方人注重分析与个体,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体育文化特点都对体育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因此,可以看出,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发展都深深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响。
奥运文化的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奥运文化是奥运会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综合。具体来说,奥运文化中的物质财富包括由奥运会而建设的各种体育产管、设施,如鸟巢体育馆、水立方等;而精神财富则是奥运会对人类行为与内心情感所形成的影响与各种文化活动。体育文学自从诞生起就极具生命力,弘扬的是一种敢于拼搏、敢于迎接挑战、永不认输的体育精神,为体育文化的进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进行体育竞技运动,人们敢于挑战自我,愿意挑战心理、精神与体能极限,使得人们富有无限精力与生命力。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理解的奥运精神是个体追求精神、肉体与道德上的协调发展,而体育文学则能够将人们的体育理想与追求通过文字呈现出来,进行传播,这与奥林匹克精神理念十分契合。1976年11月我国正式成为国际奥委会的成员,这代表着我国体育事业已经进入世界范围,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得到了全球的肯定。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所获得金牌数量位于第一,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所获得金牌数量名列前茅,至此中国竞技体育受到了全球关注。与此同时,体育文学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体育文学与体育精神、体育思想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体育文学也快速发展。如洛杉矶奥运会时期,有大量文学工作者如冰心等都积极投稿至《体育报》,对中华体育健儿的事迹进行报道,当时涌现了大量高质量的体育文学作品,如《使我感动和鼓舞的女排“三连冠”》等。大量优秀的体育文学作品感动了读者,中国体育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也取得了非一般的成绩,进一步丰富了的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体育文学的进步。
国家的政治经济在不断前进,也推动着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电影是一种技术,不断传递着人类生活和人类文明。体育活动因为有了人的参与,体育也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体育所展现的魅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反映体育的电影也越来越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体育活动已日臻完善,体育也有了更多的寓意。体育不再单纯地只是体现体育的魅力和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在多元化的经济政治格局下,体育有了更多的含义。体育电影则将体育活动的多重含义通过电影艺术完美展现出来。
有了体育活动,就会相应产生与之相匹配的体育文化。文化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概念,但是毋庸置疑,体育文化是大文化中的重要一员。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不仅能净化人们的灵魂,也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不仅能为人们带来各种乐趣和活力,也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巨大作用。严格来讲,体育文化是作为人类自身需求的一种很特殊的反映。体育文化同时也是人们在日常的体育实践和体育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在汗水与泪水的任意挥洒中,在与队友为同一个目标不懈奋斗中,在与其他人同场竞技中,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化特征。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体育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固有的特征同样能影响体育文化,也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我们能在不同时期的体育生活和体育现象中展现出体育文化的特征,在人们的体育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人们就会展现出体育文化的娱乐性、竞技性和教育性等特征,从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运动者的身体发生改变,他的体育活动也会发生改变。体育文化来源于我们的体育活动中。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周边的环境等都会影响体育文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反映体育文化的体育电影也逐年增加。体育电影能反映出体育活动的水平,也能在电影中反映出相应的体育文化。中国的体育电影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从边缘逐渐发展到主流电影,这样的转变,在时间上,我们无法看出我国体育电影走得有多辛苦,有多艰难。但就是在一代又一代导演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的体育电影终究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体育电影的繁荣,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体育文化的进步和前进。但是深入探析我国的体育电影,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因为思想性不深,无法被广大观众认同。广大观众还是对体育电影不感冒。体育电影的票房和影响力都达不到预期,让很多人对中国体育电影都抱着怀疑态度,这对中国体育文化也是不小的冲击。
很多体育电影在电影的选材和叙事上都偏离了体育文化的精髓,电影没有很明显很好地展现出体育文化的魅力。《体育皇后》这部电影,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虽然时间有点久远,但这部电影在中国的体育电影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都比较纯洁单一,周围也没有什么诱惑。故事的女主人公林璎因为短跑能力突出,成了短跑项目上的常胜将军。成绩如此突出,一时间风靡全校,各大媒体对她的光辉战绩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些原本不属于体育赛场上的人和事,正悄然地改变着林璎的思想。她的成绩很明显地下滑,人也变得浮躁和自满,而她自己却没意识到自己的改变。直到林璎偶然一次听到一个女运动员为了体育坚持不懈,直到死亡的故事,让她幡然悔悟,明白了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体育皇后》这部电影,通过女主人公林璎的遭遇,来体现体育的参与者必须要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对体育电影的发展同样如此。体育电影的主题不深刻,隔靴搔痒,效果不明显,观众也不感兴趣。一部体育电影的观赏性不强,文化韵味不浓,是很难吸引观众的。观众无法在观看电影之后得到思想上的共鸣和理解,这很难让观众信服。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的体育盛事,也是世界的体育盛事。在北京成功举办的奥运会,无疑是将中国的体育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趁着这股东风,很多人对体育的热情有增无减,体育也成了全民的话题。体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与体育相关的活动也越来越多。除了在职业赛场上的职业运动员之外,普通人也对体育抱有极大的热情。乐鱼app很多人都会在业余时间里从事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如踢毽子、打羽毛球等。这些活动更多的以娱乐玩乐为主,但是也充分体现出体育的魅力和体育文化的魅力。我国的体育电影事业虽然起步晚,但中国的市场广大,人们对体育电影的包容性也很强,给了导演足够的空间发挥。体育电影中展现的体育文化,才是人们关注的地方,但是很多导演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无法彰显出体育电影的社会意义。
2008年,台湾导演朱延平的电影《大灌篮》上映,这部集结了黄秋生、周杰伦、曾志伟的电影,除了商业性之外,也是一部反映篮球运动的一部体育电影。这部体育电影主要讲述了由周杰伦饰演的世杰与篮球的不解之缘。故事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年轻的男孩子都很爱篮球,世杰也不例外,在成为篮球高手这条道路上,世杰吃了很多苦,也经受了很多磨难,但这些困难都是他日后成为篮球高手难得的经历。这部电影画面很美很刺激,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但是,这部体育电影中,那些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灌篮技术,在男主角世杰眼里,就是小菜一碟。各种高难度的篮球动作,世杰都能信手拈来。如此明显的炫技效果,事实上就是特技效果让很多观众难以接受。这些高难度的灌篮技术在影片中频频出现,无论是男主角,还是电影中的其他角色,在篮球这项体育运动上,都拥有了超能力,任何体育技巧和篮球技术都不是什么难事。《大灌篮》这部电影,虽然主要讲的是篮球这项体育运动,但炫技过于明显,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
提到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无非就是运动员的各种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等,这些体育主题被用了又用,除了这些主题,很少在体育电影中看到其他的主题。当然,体育运动中一定会反映出运动员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展现出顽强拼搏等精神,这些精神,这些主题本身就是体育自身所带有的,这也是体育运动的本质。但是如果每一部体育电影都以这样的主题作为电影主题的话,那么体育电影的主题就未免太单调平淡了。除此之外,体育电影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如今的体育电影中掺杂了太多的娱乐元素,让体育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被无限强化,反而弱化了体育电影本身应该展现的体育文化的内涵,这也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损耗。
《少林足球》这部电影,很多人都看过。这是周星驰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是周星驰喜剧电影的代表。这部电影以足球为切入点,融合了喜剧和功夫的元素。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口碑和票房达到了双赢,更是在香港电影处于低潮时候的一部力作,是香港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电影是由周星驰自导自演的一部喜剧片,周星驰的招牌特色无厘头在这部电影中发挥得十分突出。《少林足球》是一部体育电影,主要讲的体育活动是足球,用喜剧和励志等元素包装,除了展现体育这一元素,电影中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也十分突出。赵薇饰演的女主角相貌普通,性格内向,但深藏不露。通过一系列搞笑的事件作为铺垫,逐渐成为在足球场上的佼佼者。足球的魅力是无穷的,周星驰和赵薇的倾力表演将足球的魅力完整地表现出来。但是《少林足球》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体育电影,也展现出了强烈的足球精神和中国体育文化,但是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太强,人们在一片笑声中,能记住的只是赵薇刻意扮丑的面容和周星驰被刻意夸大的球技,而真正的体育精神容易被这些过于修饰的事情所掩盖,局限了体育文化的表达。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高等体育教育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的观念框架,范畴体系和意义网络显然是不合适的,与此同时,摒弃东西方体育文化之间“天然分离”的“泾渭线”,互为补充,相互加强构成了我们思考中国高等体育的基本方式和文化“眼光”。
本文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入手,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并从中去探索高等体育教育,旨在改革和完善体育的内容和结构。
世界体育的发展史表明,世界体育首先产生于东方而不是西方。在公元前5千年古代的东方就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产生于这个历史时期的东方体育,不仅对后来的西方体育,而且对整个世界体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在东方体育已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人类社会并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时候,即公元前11—9世纪,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地处南欧的古希腊,罗马都还处在稚气的神话时代,其体育自然也才刚刚起步,经过公元前8—5世纪的创造和发展,西方才形成了不同于东方体育并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体育类型。至此,西方体育才初步形成。世界体育也因此进入了一个由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体育交相辉映,平行而不同步发展的新阶段。
公元2—10世纪,东方的亚洲和北非的多数国家相继进入封建社会,东方体育在良好的社会条件下继续保持其兴盛发达的状况,并越来越趋向于成熟。此时的西方体育,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之同一时期的东方体育远为落后和贫乏。但是,从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从而使西方体育开始进入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西方体育逐渐摆脱落后状态,并从战争和宗教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现象。
以儒家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和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是两股不同的文化源流,显然,东西方体育文化必须带有各自核心文化的色彩和特征。同时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逐渐意识到近代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格与体格的具体价值。
以中国、日本、印度、朝鲜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东方体育,都由于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条件下,而使他们在古代所形成的兴旺发达的状况在近代未得到进一步充分的发展,从而使东方体育进入了一个停滞和哀落的时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方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缩小了在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上与西方的差距,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文化和科技上的高速发展,使以亚洲诸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在与奥林匹克运动为核心的西方体育的相互交汇,融合中得到迅速发展。就中国而言,经过世代的传承,擅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质;形成了以养身健体、道德培养为主要目的,并高度吻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由这种文化所锻造的民族性格的体育形态:形成了一个结构稳定,区别于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体育形态的独立体育文化体系。战争后,西方体育相继传入中国,从而使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交汇和融合,并逐步形成了一种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迁移和相互竞争,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西方现代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十分重视对青年的身体训练,公元前300多年前教育家柏拉图在他的身心调和论的教育设计中,规划了各种年龄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第二阶段(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教育家洛克首先提出了“三育学说”,即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并强调“健全之精神,富于健全之身体”。第三阶段(十九世纪产生革命后),当时德国体操盛行,与此同时,美国球类运动,法国体育也都迅速发展起来。其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举重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这些运动特别强调肌肉锻炼和体格健壮。研究表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和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有关,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19世纪末,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终于成为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和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同时,西方社会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缺乏运动以及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因而对竭力想摆脱这种状况的西方人来说,东方体育中的许多体育思想和运动方式,对他们来说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传统的高等体育教育突出了“三基”,可以肯定它把握了体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内涵,但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的引思中,从“21世纪的素质教育”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来考虑,引发了我们对高等体育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思索。也许有人认为东西方体育文化这种“时代错位”的从学理论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的情感色彩,但以其为参照系进行自我观照,自我省察,从而更深刻,更准确地了解和理解自己,无论怎样是多了一个参照系,多了一面自我观照的镜子,也是多了一个自我认识的视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摆在我们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的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显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特别要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面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种种表现和特点,教育的任务更为繁多而具体,更为广泛而深刻,当前,体育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尚未得到加强,并有削弱的趋势。因此,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应真正将思想道德与教于体育教育中,真正使体育成为“成德成圣”的手段。
如果未来社会以“协调为主旋律”,那么,当今社会则是由竞争向协作转执的一个既竞争又协作的转轨时期。所以,在此阶段,除了要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外,还要培养人的协作能力,即形成良好的群体素质。群体素质是人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那种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公关协作的素养。不仅符合近年来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者完满状态的“健康模式”,也符合了世界教育改革从70年代的“学会生存”到80年代的“学会关心”至90年代“学会合作”的思想变革。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强”表达出了努力奋斗,永远进取的灵魂实质,竞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因素,竞争也是体育本质性特征。没有竞争,体育不仅失去魅力,而且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要成功地培养和造成跨世纪合格人才,体育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坚强的个性,通过竞争磨炼身体,发展和培养竞争思想和竞争能力,学会在竞争中求提高,求发展。
东方体育文化强调“内意识”的养生健体能力,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练“外形”而改善人体“内环境”的能力,我们应将这两种不同的能力培养和教育融为一体,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健身锻炼能力、竞技和竞争能力、自立和应变能力、娱乐消遣能力,还应从学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和品格中去探索其内在涵义都更为深刻的内容和实质,能力培养必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的习惯,体现“因才施教,全面育人”的内涵,从而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为培养和塑造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青年一代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3]凌平等中国体育的历史方位与体制转轨现代性求解的思考江苏体育与科学1993(1)13—5
[4]卢元镇中国体育运动的文化特征与人的现代化京体育科学1987(1)1—4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高校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意义重大。在我国高校里,体育文化是基于校园文化而产生并不断发展,之后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主体是学生,主要内容是开展和举办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空间是高校校园,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提高学生体育技能。高校体育文化内涵深刻丰富,外延独特,将高校素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智力培养融为一体,也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创造的高校校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表现。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新颖而独特,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师生产生着影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培养和提高其适应能力;立足于教育学的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敢于失败的意志,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立足于教学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提升体育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端正体育参与动机和态度,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立足于学生自身,高校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爱好进行体育娱乐和体育活动。
当前,我国各地的高校对体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开展举办了许多体育文化活动项目,这些项目的举办和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对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重视,没有依据高校当地和高校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本校体育文化相关的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几乎没有高校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完全没有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没有政策保障及相对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必然导致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缓慢,流于传统形式,极大地削弱了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的力度。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缺少资金建设体育场馆、完善体育设施设备,高校体育文化项目的建设和开展仍依赖传统的设施设备,难以满足新型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凭借传统的基础设施和现有的体育设备很难满足高校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对参与体育文化开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设过程中,内容相对单一,不重视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目前,我国有许多高校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技能的培养,将体育简单的理解为锻炼身体,没有将体育运动理解为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性格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将学生体育成绩和身体发展情况作为教学重点,不能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体育精神和塑造体育道德。
只有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发展与建设的重心定位于如何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开展与广大师生兴趣爱好相符、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文化活动。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所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持,因此,高校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培养人才。对于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充实内容、提升文化品味,要依据高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状况和高校自身建设情况,重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帮助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建设与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实施长远的战略规划,在制度层面确保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高校管理者与体育文化主管部门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建设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做到领导重视,才能确保顺利实施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体育文化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力度。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体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比较重要,因此要重点宣传高校体育文化,加大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已经有许多高校认识到举办和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在校园营造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性。高校要依据地方实际,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例如,在我国的东北,高校在建设和发展体育文化过程中,将冰雪项目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营造特色明显的体育文化氛围,更好地发展体育文化。此外,为丰富本校的特色体育文化,还要采取相应的实施措施。高校依据本身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根据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对特色体育项目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和建设,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各高校之间要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特色体育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逐步提高影响力,在不断增多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建设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必须完善高校体育设施设备。体育设施设备的先进可以确保体育项目的顺利开展和体育项目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完善的设施设备、丰富充足的体育器材,是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物质基础,影响着其发展速度和创新水平。因此,高校要加大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文化设施设备,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兴趣,培养体育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校园体育文化汲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效整合了人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的体育文化环境。
由于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直观地反映着时代特征,然而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演化自身的形态。学校与时空环境紧密相连,小学校园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依赖于学校和社会一同构建的背景。
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是校园文化的切入点,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分析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可知,体育文化一直都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蕴藏着一种文化目标和彰显着人文价值理念。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育的生态哲学,旨在通过对生态哲学内容的研究,使全校师生树立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的观念和与之相符的生活方式,满足道德标准的生产方式以及改造自然的方式。
体育运动能够强健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育。小学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存在于校园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这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体育游戏和竞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够满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爱动特征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帮助学生展现体育能力,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1世纪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综合能力,人的全面素质主要包含思想品质、乐鱼app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除了能强健学生的体质外,还能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敢于拼搏创造、不怕苦累的优良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在强健学生体质、提升综合素质和磨练意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不是很理想。目前,青少年耐力素质的下降和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屡创佳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多年来对大量学校学生的身体体质的调查可知,学生的身体体质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缺少锻炼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校园体育文化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领导均认为其在强健体质、促进个性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一致主张应大力倡导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而实际的落实效果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将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实力的主要标准,导致学校不得不偏重智育,学校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学投入不足,体育课程被占用,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体育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由于国家调拨的教育经费短缺和沉重的课业负担,仍然制约着体育活动的开展。
在开展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价值观念是发展的根本,应树立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观念,学习西方国家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统一发展学生的身体、精神、情感和智力。借助体育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多彩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压力,实现体育价值。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新课改大纲、升学考试制度等,降低学生的课业量,改变重视智育忽略体育的教学局面;另一方面应明确体育代表着一种文化,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教学工作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校园的宣传栏、校园网和广播站等关键位置,设立富含校园文化气息、典型的、具有体育象征意义的雕塑等,增加体育知识的普及度,大力宣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扩充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欲望,正确指导体育行为,以此来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体育环境。
在健康体育理念的作用下,体育的健身功能与娱乐性更加凸显。另外,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应将具有一定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内外教学活动中,丰富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培养独具魅力的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小学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育人氛围。学校可以将时尚体育、休闲娱乐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校园中,虽然这些体育活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在体育课堂上开展,但是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依据每个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开展。这不但能够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还能增强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因此,应构建并不断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使其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有效解决体育教师资源和投入的问题,合理配置体育教师。将小学体育卫生经费划入财政拨款项目,保证专款专用,不得随意占用。另外,加快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增加在校园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将体育设施建设划入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计划中。
虽然满族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但是人们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较少,因此客源地的范围较小。要吸引游客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利用传播媒介将旅游产品设计、民俗风情、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宣传。打造丰富独特的满族体育文化特点。近年来文化部门逐渐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满族传统文化能够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满族的体育文化活动虽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是开发过程中比较片面,缺乏科学有序的指导和安排。目前我们应该着手对满族的体育文化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致力于开发完整、高品质的传统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将传统体育旅游进行分区域、集中有序的管理,结合旅游区周边的民俗特色、生活环境,使传统体育和当地的文化特色相贯通。同时还应培养专业的旅游指导性人才,将民族传统文化放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中,培养具有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知识型人才。在游客观赏娱乐的同时能根据当地的活动来源和民族风俗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宣传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样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的游览兴趣。通过这些方面的建设形成综合性的旅游项目规划,提高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品质。
体育文化节是当地民族旅游风情和深厚的文化氛围的集中体现,通过文化节能够加大不同地区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宣传当地的民族历史和民俗文化。在建设体育文化节的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体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参观学习、互动演讲等形式打造高品质的“满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一旅游品牌,从而扩大传统体育的知名度。满足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发展旅游活动的同时开发旅游商品,能够加大文化吸引力,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比如满族传统的服饰、饰品、以及当地的比赛用品(珍珠球、冰车、冰陀螺等),都可以设计成精致的旅游产品,不仅能增加满足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附加值,也能将其作为满足传统体育的载体,起到宣传效果。以冰嬉、珍珠球、赛马等传统体育文化形式为代表的满族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方面逐渐显出劣势,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从培养文化继承者开始,完善文化继承人教育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源泉。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经济等方面相融合,打造科学、创新的传统文化品牌,实现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满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浓郁的民族气息,大力宣传满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继承满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最大的进步在于通讯手段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能够全面真实传播各种信息的电视将世界的物理距离大大缩短,使人们的眼界空前地开阔,接受新生事物的心理和能力极大地增强。体育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更广泛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使身居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能接触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以“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为宗旨的奥林匹克,并逐渐地将其价值转化为民众的意识和行为。
西方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因此被誉为“物理体育”。西方体育运动诱发人勤奋进取,以不同的技术、战术取胜对方,有效、合理地满足人的原始驱力——攻击性的宣泄,同时也造就、强化了现代人的竞争意识。西方体育最大的属性是群体性,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在集体协作的情况下完成的,由此极大地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条件,成全了人性复归。西方体育的最大魅力是娱乐,它总是处于一种结局未卜,需不断奋争、时刻把握机遇的过程之中,这一切给人带来无限的刺激,使人产生不尽的感受,愉悦之情也油然而生。这一特性为西方体育文化成为全球体育文化的主体奠定了基础,使体育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经历着从生存、发展到享受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离不开对游戏的需求。体育运动源于游戏,却又高于游戏,最终它仍将是以游戏为其主导。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人们格外喜爱体育。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体育生活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能还原人类的本性,通过体育人们能得到种种人性本质力量的感受。
通过体育生活人们还能切实感受到一种与时代气息相吻合的精神,这就是竞争。当今是竞争的时代,是竞争的社会,竞争使整个社会的进程不断加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便显得十分重要。体育生活给予人类一个自然的环境,在规定的技术、战术、规则、方法的严格要求下,潜移默化地煅造人们竞争的品格,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体育文化成为全球文化的显现部分是必然趋势。同时,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深厚的社会背景是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能量强大的文化广泛渗透,使接受方的生活方式出现趋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动还是主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本土文化的能量,同时也应看到文化渗透往往是在各种有利于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世界文化趋向大同,形成文化全球化趋势,使文化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也趋于大同,西方体育文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地渗透到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之中的。
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内容之一,还因为体育文化本身的通约性。体育文化是一种体能符号,它能使不同人群直接理解其中的意义,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由于体能符号是一种流动的、有机的表达方式,可得到直接的回应,产生长远的效应,文化流变均能在体能符号上留下印痕,使其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蕴,因此,体能符号的交流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交流。同时,它还具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功能,如中国曾成功地运用了乒乓球外交,举办奥运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等,这使体能符号更易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文化的形成实质上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结果。
成长、成熟于各个区域的民族体育不仅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更具有一些独具一格的特色,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内含强劲的民族意识。每一个地区或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象征,如美国篮球、巴西足球、日本柔道、中国武术等。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民族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封闭倾向。从历史原因看,不同地域的民族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均有自己的文化支撑,以此为支撑点逐渐发展成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