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8日,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入场。本届大运会上,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创造了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参加大运会以来最好成绩。大学生们用优异的成绩展现了我国近年来不断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深化体教融合,是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加快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高校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教学,深化体教融合。2023年4月,陕西省高校第二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交流会正式举行,其中陕西科技大学学子展演的《安塞腰鼓》在此次交流会中荣获三等奖。一直以来,陕西科技大学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不仅维护升级体育场馆设施,还开发了菜单式课程模式,开展全员参与的讲课比赛,重视课堂主阵地建设。不仅如此,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重视体育课程项目的传承和创新,一是开设飞盘、轮滑等新运动项目,二是开设安塞腰鼓、舞龙、武术套路、散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体教融合的良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高校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一是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体育教育创新发展;二是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多元文化发展;三是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四是可以让青少年认识和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掌握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加快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对如今多元文化局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要从青少年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运动技巧开始,要让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校园的各个角落,扎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强化学生文化意识和健康意识,化被动为主动,自觉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融合过程中还面临着部分困境:其一,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较多,部分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创新方面投入的精力还不够,教育内容多以传统武术体育项目为主,整体结构较为单一。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可能相对有限,无法完全涵盖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重“技术”轻“文化”。部分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侧重体育运动技术,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与文化传承,造成学生掌握了体育运动技术却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文化的情况发生,这与高校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融合的根本目的不符。其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失衡。尽管全国各大高校陆续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整体来看,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比例仍旧较低,且武术类课程占据了大部分,缺少其他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如球戏、舞戏等民俗活动项目,课程内容设置比例不平衡。其四,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场地设施要求较高,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受限。由于传统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普及。而且,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运动场地、运动器具等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对此,如何让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是目前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社政校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扶持是关键。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从政策和资金方面扶持高校传统体育教育,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专项基金、设立奖励机制、制定课程标准、考核制度等,细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涉及的各项要素,为高校传统体育教育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增加资金支持,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快建设更新体育场地、体育器具和设备等,夯实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基础。高校与相关社会机构合作,发挥有关社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共同打造校本课程和地方特色课程,优化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增加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视频、教学讲解视频等,大力扶持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校本课程是基础。构建特色体育课程,是丰富传统体育教学文化内涵的关键。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特征,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一来有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二来可以进一步彰显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加快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国药科大学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不仅开设了传统体育课程,还开设了10门特色体育课程,主要包括中华射艺、武术兵道、太极、石锁、八段锦、彩带龙、中国跤、击剑、飞盘、飞镖等。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融合,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深化了体育教学的文化内涵,以文化人,在培育人才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线上体育教学。比如,北京大学开发“骑行教育”线上体育课,以更为广义的“教育”视野,对更广义的“学生”受众进行“人与车”的运动技能教育,“绿色出行”的环保教育,以及“安全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培养学生既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勇气和豪情,也有“融入自然,深入社会”的情怀与责任,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如此,今年暑期,北京大学国际暑期学校2023年度新开设课程“骑行老北京城:探索千年古都回响”,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这门课程规划了六条代表性的骑行路线,引领学生探索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同时锻炼学生身心素质,传递体育精神,弘扬传统体育文化,达成体育课程开设目的。
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彰显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特色是要点。学生认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条件。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才能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和民族传统体育融合目标的实现,传播传统文化。其一,教学方法特色化。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掌握健康知识,锻炼学生身心素质。所以,要想突出体育教学方法的特色,那么可以将重点放在实践上。学生事先观看教学视频,了解传统体育项目及运动流程和要点,接着走出教室并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自行组织传统体育活动,期间教师要注意观察,教师纠正动作或流程上的错误,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传统体育活动实践和学习探索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其二,教育内容特色化。体育教学内容要强调文化传承,要注重弘扬民族的特色文化,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体育项目背后的历史、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还可以开拓线下课堂,组织学生参观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场馆、博物馆等,结合历史文物进行现场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其三,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和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律、坚韧、团队合作等优秀品质。而且,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传统体育活动,还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其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民族传统体育与历史、文学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从历史、文学等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强化跨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学科能力。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魂。教师是教育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责,还承担着培育学生道德素养、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深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动作技巧的认识,充实更多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魂。一是构建健全的培训机制,优化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教材和培训师资,邀请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家兼任指导教师,让教师掌握更多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关于培训课程,除基本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外,还应该增加民俗活动项目,丰富培训内容。二是结合办学特色和传统体育教学师资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招聘计划,招聘和培养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设立专业学科或开展培训班,吸引和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三是鼓励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探索,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也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四是高校与相关机构、社团建立合作机制,发挥合作优势,共同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比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比等活动,或者各方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共同开设培训班,让各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分享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构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爱尔维修曾经说过:“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教育所致。”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创造环境,环境也同样可以创造人。和谐的民族传统体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潜移默化改变学生对传统体育的认识,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参与传统体育活动,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文化人。一是设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日,如壮族歌节、苗族踩唐节等,再结合文化节日特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相对应的传统体育活动,同时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可以班级或院级为单位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还可以融入抢花炮、舞狮等民俗活动项目,营造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乐鱼app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二是组织全校师生举办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通过媒体、社区和社会组织等渠道,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和推广,引导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和参与。同时,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介绍蹴鞠及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还可以宣传体育运动健身知识。三是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广场、教室、教室走廊、食堂、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场所,设计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营造浓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每天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传统体育精神,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搭建基于民族体育的交流平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健康意识。其一,建立线上交流平台。高校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并增设论坛、交友、资源共享等不同功能,学生在平台上可以分享自己的体育文化经验和知识,还能够了解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不同的文化交流,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教师牵头组织学生开展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线上讨论活动,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采用小组PK的方式进行。小组PK环节结束后,各小组组长将各自讨论并总结归纳的结果通过微信、QQ等平台展示出来,接着其他小组打分评估,最后教师选出最优小组,并给出评价理由,如此一来,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线上讨论活动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并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其间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如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讨论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感受传统体育文化魅力,强化学生文化意识。其二,组织线下交流活动。高校体育教师组织线下交流活动,如体育项目PK、文创设计等活动,规定活动期间学生可以自由组建团队。同时,开展线育运动健身主题教育讲座,增加学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健康问题,掌握正确锻炼身体的技巧、健康饮食的方法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和生活习惯,强化学生健康意识。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面临新的社会环境,高校应该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校园的方方面面,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学生健康意识,这对高校育人工作目标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