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十分价值,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方向和趋势。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使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和创新化的发展方向。这既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重要价值的认识,而且也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体育教育方法,努力使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由于它本身具有较普遍的竞技、娱乐和健身功能,比如武术、气功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等,都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在现阶段,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积极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党的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将体育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比如通过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大力开展拓展教育,可以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取得更好的成效。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除了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之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团结意识以及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融合与创新,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某高校将武术作为重要的体育教育项目,乐鱼app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中华武术的文化体系,而且也使学生通过学习形相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精神,而且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特别是要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除了要给予高度重视之外,还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一是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方面狠下功夫,使其更具有文化传承性。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之外,要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能够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就需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兴趣,有针对性的开设民族体育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从运动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武术、太极、气功等民族体育项目,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对项目本身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传播,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二是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发于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取得更好的成效。比如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除了要开展专门化的民族体育项目教学,还应当将视频教学、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等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领略民族体育文化的风采,培养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浓厚兴趣;再比如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开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并使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等等,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三是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必须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内容。要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更多民族体育文化,在具体的体育教育过程中,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有效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进而使其更具有实效性。高校广大体育教师也要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切实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且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应当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着眼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在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等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
[1]关树标.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及高校体育教育方法探究[J].戏剧之家,2017(7):239.
[2]买佳.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6.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特殊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体育文化的最典范代表,它与西方体育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发展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虽然两者发源同宗,但因其文化思想、表现形式、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差别,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两朵奇葩.体育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缩影,其运动表征的背后凸显着特定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以伦理道德和以人为本,追求养心健体和道德培养的价值观,漠视争夺淡化竞争.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个体本位思想,追求挑战人类极限,好身体外在表现,少内心修炼,注重竞争与夺标.两种文化都是人类优秀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博弈与融汇互补.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体育文化强势流入中国,中国本土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冲击,大学体育基本被西方体育项目压倒性占据,本土传统体育项目被挤为边缘角色,随着中国步入新时代,如何客观的认识和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如何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传承和保护将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方体育都具有以身体活动为载体的共性,但在其运动形态的发展流变中,却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天人合一”为主导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注重身心合一、内外合一、人心一统的整体观,讲求内外双修的道德修为.在中国古代甚是崇尚情感伦理和道德修为,这一思想在体育运动范畴也获得了充分的体现,潜在规约着人们的体育行动和价值观念,调和着体育运动的氛围.儒家“中庸”思想,要求人们在处事上谦逊持重,办事适中圆融,不提倡固执与极端,道家的“处下、无为、不争”思想和孟子的“大丈夫论”对人们的文化养成和处事方式也产生着重要影响[1].所有这些思想观念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体现出以道德伦理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出养心健体和道德培养的价值取向和内敛性品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伦理与教化,少竞争意识,注重节奏与神韵,偏倾于含蓄美和体态美,满足于身心愉悦,不刻意追求身体局部的过度发达而损害人体健康,不刻意求取单纯的指标量化以评优劣,注重自然法道,注重人际和谐,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淡化了体育的竞技性和竞争性[2].在西方其文明源于古希腊,希腊多山地且不够肥沃,希腊人为了生存与发展靠航海业经营起家,这种受海上凶恶环境影响,发展起来的充满自信与竞争精神的海洋文化,表现出对利益的积极向往.西方文化提倡个人自由,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宰,只有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时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这种以个体为中心的本位思想影响下,西方人从事体育活动纯属个人爱好,讲究在平等基础上开展竞争,追求开发最大潜能,争夺锦标是其竞技性特质.西方传统哲学讲究天人相对,强调人类征服与超越自然的能力,勇于开拓争做第一,形成了以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为价值取向的体育文化[3].西方人注重体格,盛赞力量,以肌肉健壮为美,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其比赛项目多是以展示体能为主的角力、拳击、摔跤、投掷、跳跃、赛跑等体育项目,同时西方人提倡科学与规范,注重知行分析,体育运动项目均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和量化标准,这些都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着明显差异.
2.1呈现出体育文化异化现象.由于形态各异的体育文化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中国大学体育具有张力的同时又不乏保守性和惰性,最终还滋生出重智育轻体育的境况,归因是突出表现大学体育的竞赛成绩和体育活动的集群性参与,看重体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德育教育并未得到实质性发展.当前中国大学体育从内容、形式、组织体系等方面普遍效仿西方,在形式上披上了西方体育的衣裳,却并未把握其神.如大学运动会当前在中国高校中基本成为传统,但真正理解校运动会的功能和价值的大学生占极少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校运会的重视度和参与激情,具体表现在运动会开幕式体育场全场满员,若非违背学生意愿施行纪律约束,接下来的比赛看台上将是寥无几人,凸显出校运会仅是设置给极少数人的体育赛事,并未激发起全员参与体育运动的后期效应.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大学运动会在政治功能上虽然实现了大学管理阶层的意志,培养了大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意识,但是透过现象究其本质,对于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讲,运动会并未达到唤起全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并未解决体育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大学生人人付诸行动进行体育运动的窘境.当前中国大学体育未能像西方国家大学那样,西方国家大学生基本都是积极主动的投身于体育运动大潮且乐此不疲.如英国牛津大学有89个体育俱乐部,牛津大学44个学院的学生都有自己一个或若干个体育俱乐部,学生在业余时间去参与运动,这在牛津大学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剑桥大学有54个体育俱乐部,每个俱乐部保守估计人数2500人,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不同的俱乐部,其中划桨项目是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必然参加的运动项目,31个学院均有划艇俱乐部,每个年级学生分别参加着10个级别的划桨运动[4],这也许就是当前中西方大学体育精神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中国大学体育将中国传统思想人心一统的整体观思维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个人本位主义混淆了,将西方人人富有激情的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移植为中国大学生集群性参与围观成看客,并未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投身到体育运动的实际行动中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学生体育参与率低,学生体质明显下滑的原因所在,这一现实问题甚是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再如中国大学组队参加校外体育比赛,诸多体育项目存在选材困难,通过大海捞针式的选拔挑选出学校“稀有”人才,经过1-3个月短期培训后,成为所谓学校的“精英”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获得成绩校方对参赛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未采取实质性措施借力体育竞赛促使在校学生积极投身体育运动中来.反观西方国家大学生体育选材,从优秀的学生群体中选拔更优秀,从更优秀中选出一定数量的精英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目标是在比赛中夺取锦标为校争光,如耶鲁大学有48个体育俱乐部、35个校级运动队,耶鲁大学未开设体育必修课,但85%以上的学生都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和比赛.牛津85个运动队、剑桥有52个运动队、哈佛大学40个运动队,这些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校内外体育赛事,学生在比赛中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培养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鉴赏力,通过参加比赛丰富自身的课余生活[4],这一现象也是中国大学照抄照搬西方体育文化绘形误神的结果.2.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博弈与融汇互补.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人类体育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并无绝对优劣之分,但具有各自的文化个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注重运动技术的内部结构,更强调身心并育的整体功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儒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体育不但看重动作技术和注重征服与超越自然的能力,更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西方体育文化在世界名片奥运会的强力推动下,体现出全球性和开放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不同地域体育文化交汇的结果,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内敛性和排他性,但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开放性的,体现在通过国内外群众体育活动的交流,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5].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是文化传播与交流、文化育人的主力军,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融合的最佳平台,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大学得以融汇与互补,可以促使中西方体育文化彼此吸取营养,弥补彼此不足.2.3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生存焦虑.战争后落后的清王朝看到了西方的强大,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尚武重军以力御敌,在此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形态逐步被军事和奥运竞技所主导,出现一路向西的局面,时至今日中国大学体育基本被西方体育项目所占据,中国本土体育项目面临生存焦虑.大学体育课程以球类、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瑜伽等项目备受学生欢迎,本土体育项目武术基本游走于大学体育的边缘.尽管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和现今的教育部都曾试图将武术列入学校体育必修课,但事与愿违还是出现了赶鸭式的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的不尽人意境况.为了引起学生重视,教育专家和武术学者开始强行修剪武术动作,在学校体育推行简化式武术套路教学,除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被简化外,在其申奥的道路上为了迎合西方主导的奥林匹克审美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武术也被不断地分割和肢解着,突出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武术形态进行竞技化改变,不断修改武术比赛规则,使中国传统武术形态朝着体操式的“高、新、难”方向演变[6],折射出人类严重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危机.
体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其中分支,具有同传统文化一样的性质,事物的优胜劣汰规律表明,强势文化的壮大和弱势文化的消退是不可避免的.近百年来,西方体育文化以其体育运动的竞技性、规范性、观赏性、组织性、娱乐性等特点取得了强势文化优势,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和影响,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处于弱势地位,这一点从中国的学校体育便可直接得到反映,当前中国大学体育基本被西方体育项目所占据,本土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生存焦虑,如何对本土体育项目加以保护,对其文化进行弘扬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3.1革新武术教学,注重武德教育,重视武术技击性和攻防自卫的实用性.传统武术要得以发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武术精神和武术文化,没有文化精神充饥的社会是空感的,没有文化思想充实的人类是空洞的,要一改过去武术教学只注重动作传授的授课样态,不但有动作要求更重视武德教育,不再是花拳绣腿,而是重视技击性和攻防自卫的实用性,技术上突出技击实用攻防有用[7],动作简单易学易推广,激发和调动学生上课学、下课练、贯穿于实际应用的积极性,逐步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武术教学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公平正义、诚信友善、见义勇为和社会爱心等道德教育.当今社会存在着一些与和谐社会构建不相吻合的现象,如老人摔倒无人敢扶,遇有社会不良现象却少有正义之人挺身而出.传统武术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心态,大学生学习武术不仅仅是掌握攻防自卫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武德,武德教化着大学生应具有的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学习武术不是为了争强斗狠,武德教育将促使现代大学生如何更好地立身处世和做人做事,实现更好的约束自我和发展自我,体现健身修心和文武俱修,这些正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道德培养的思想.3.2将太极拳同质异构新形态运动项目柔力球引入大学体育.中西方体育文化有其个性,同时又具有人类的共性,人类共性使中西方体育文化进行着交流与涵摄.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其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运行轨迹,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受母体文化的影响,同质性异构出新的运动形态,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近年来中国新兴的一项运动———柔力球,柔力球是一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其运动以太极思想为精髓,借鉴了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及武术的技术特点,运动中以其太极哲理之奥妙、音乐之韵律、舞美之造型、诗歌之意境影响着练习者的情操与体魄,其人、球、拍三位一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和享受,堪称体育文化创新之典范.柔力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同时又融合了西方现代体育元素,该运动已在中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深受国内中老年群体、中年群体的喜爱,现已在德国、俄罗斯、日本、匈牙利等近30个国家得到传播和发展,当前已被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体育类专业院校列入专修或普修课程,2017年柔力球被正式列为中国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当前柔力球正逐步被引入大、中、小学体育课堂,吸引着广大学生们的眼球.柔力球舞出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大学体育课程引入柔力球项目,对于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积极意义.3.3大学体育倡导红色体育文化,忆苦思甜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增进文化自信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红色文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传承、创新和发掘红色资源的体育特质,阐释其赋予的精神价值,提炼其教育功能,将红色体育文化作为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红色体育文化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以其充满激励和引领时代风尚的精神内核,很好的诠释着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取得胜利和砥砺前行最深刻的记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陈先达教授指出,文化自信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口号,而是基于中华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是中华民族寻找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展示,是一种热爱自身民族文化又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8].红色体育文化的发展,正是基于海纳百川的中西方文化包容精神而发展快速,它取材于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和生活,吸纳了西方体育项目特点,创设出不仅具有时代印记又符合现代体育活动与比赛的独特模式,如抢收南瓜赛、抬担架比赛、独轮车比赛、单腿比赛、手雷掷远等红色体育项目.红色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和生活方式,充当着体育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目的在于传承文化、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体育文化以其传承产品的创新性,不同于一般载体的革命性、导向性、教育性、涌现性、凝聚性和激励性,展现出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承优势.大学作为文化和人才资源争夺高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大学体育传承创新红色体育文化,有利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在中国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重塑“求真育人”大学精神,有利于忆苦思甜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文化自信,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讲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西方体育文化通过交流与融合,使得人类文化体现出全球共享性,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思辨,要善于处理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全球化并不等同于文化的同质化,我们务必要认同自身民族独特的体育文化价值.大学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阵地,大学体育要确保本民族文化特性不被西方主导的体育价值观所西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支撑,在不改变民族文化本色的情况下进行传承与创新,同时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彰显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2〕杨弢,姜付高.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
〔6〕贾成波,田启铭.异构极化与同工融合: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与科学,2015,36(3):57-61.
〔4〕于可红,张俏.世界一流大学生与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洪美玲,冯先妹.对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性的探索[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1):20-22.
〔7〕安汝杰,胡玉玺.中西方武技比较与互鉴———以中国武术和西方拳击为例[J].中华武术,2012,1(8):121-124.
(一)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在1818年德国学者G.A。菲特出版的《体育史》中被定义为:身体文化,他主要侧重强调斯拉夫民族的沐浴与按摩等保健养生活动。而《韦氏国际大辞典》中也同意这一观点,将其解释为有关身体系统的保养。1974年,《体育运动词汇》在广义上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提升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各种保障措施,含制度和物质设施等。笔者认为,体育文化是人们对于体育的认知、价值、道德和体育制度的阐述,也包含文化产业和物质产品等,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大学体育文化大学体育文化是在大学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所提炼出来的具有大学文化和体育文化双重特征的概念,属于交叉范畴。从传统定义上看,大学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它将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活动的核心内容,讲求以空间为主,重视精神层面的群体文化。它整合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社会化所创造的共同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情况,对大学体育文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所指的大学体育文化是广大师生在学校体育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的内容。狭义上的大学体育文化则是强调了在学校育人环境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下,各种体育运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而创造的学校文化形态,具有社区性质的体育群体意识。(三)大学体育文化的特征1.时代性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的,大学体育文化是时展的结果,与时俱进,任何形式的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体育文化的核心。时代性赋予了大学体育文化的前沿地位。2.教育性大学仍然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要场所,锻造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积极改造社会的人才。大学肩负的文化建设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实现其教育的目的。3.系统性大学的体育文化是以国家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为基本导向,结合实际精心营造的丰富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体育锻炼的开展和知识的获得,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规范,积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割裂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大学体育文化的效果。4.开放性大学体育文化面向高校师生全面覆盖展开,它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封闭不前的。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积极探索社会需要的人才模式,有选择、有限度、有层次的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
(一)以物质文化为基础,提升大学体育文化的表层建设大学体育文化的表层建设是实现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是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物质载体。在有形的物质中培育无形的育人工作,这是阳光体育视阈下的大学体育文化研究的价值显现。1.完善场馆设施,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提升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场馆的建设是大学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是完成阳光体育运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性保证。“阳光”既反映出场馆内的建设,也强调了课外体育运动,这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的物质基础和必要保证。2.建设阳光营地,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构建多元体育文化的途径阳光的真正含义是要走向自然,走到阳光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阳光体育运动是开展校外体育运动的缩影,是关注学生素质拓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为了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促进体育锻炼的实施,坚持经常化和生活化,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通过运动能力的提升,增强身体素质,崇尚体育运动,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江苏省在2009年的时候结合实际,建立了适合青少年发展的体育俱乐部和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这是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直接体现,是课外体育运动的多元形式。辽宁省也在积极探索,预计明年于丹东建立野外生存、越野、登山等主要项目的体育户外运动基地。(二)以制度建设为依据,提升大学体育文化的中层建设尽管阳光体育运动计划下发五年之久,但是高校对于体育文化建设仍然存在漏洞,不够完善。为此,要不断完善制度文化,以此为依据,不断提升大学体育文化的中层建设。良好的学校风气和制度保障,是学校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整体体现。1.以竞赛为平台,积极搭建大学竞赛体系大学教育较之高中教育具有松散性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安排时间,尤其是实行选课学分制后,学生的时间掌控在学生自己手里。这就给的体育运动时间造成一定的阻碍。要定期举行体育竞赛,在氛围的影响下,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摸清的情况下,组织各层级的体育竞赛,并逐渐形成大学体育文化,成为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竞赛可以分为竞技类和趣味赛两种,也可以将体育联赛,校际间的联合赛为依托组织大型的体育比赛,扩大体育竞赛的覆盖面,形成人人参与体育的氛围。2.以体育社团为依托,丰富大学体育文化内容社团是大学学生组织中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群体。它是大学课题教育的有益补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扮演各种角色,以俱乐部等形式演绎社团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内核,加强大学体育文化的深层建设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使大学生走出压力,走到阳光,宣泄自己的情感,接受体育运动,对于培养终身运动的目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以活动口号为窗口,深化体育精神体育口号是文化的载体,尤其特殊的功效。它能够号召群众团体和民众积极参与到行动之中,起到纲领性的作用。可以通过体育文化艺术节、体育成果展等形式,深化体育口号,以“我选择,我喜欢,我活动,我健康”等形式多样的口号为窗口,宣传体育精神,不断增加其影响力,发挥体育竞赛的魅力。2.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意识仍然淡薄,在主体观念中处于次要地位。体育锻炼被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所取代。要在改变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唤醒大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自愿走向操场,走向阳光,参与体育,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切入点,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将积极的体育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这是提升全民族体魄的最佳手段,也是培养人良好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其目的不局限于全面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更为关键的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阳光体育视域下,如何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需要打开教学视野、创新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从而使得体育文化的内涵得以延伸,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从而全面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提高其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运动健身意识比较薄弱,缺乏体育文化意识,存在严重的片面理解体育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对体育具有不同程度的偏见或者误解,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成绩(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部分学生自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无需任何的体育锻炼,这都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阻碍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运动健身意识越来越强,但是,高校学生的运动健身还停留在浅层意识,无法形成长期的体育锻炼动力。因此,在阳光体育视域下,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运动健身意识,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注重构建高校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从而带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并且有效拓展体育教育功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1]。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当搞活校园活力,在和谐校园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并且通过拓展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态度及习惯,强化体育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将体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实行紧密的挂钩,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技能竞赛、体育走廊建设等,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达到激发学生潜在的运动健身能力,并且要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全身心放松地投入到运动健身中,并且在运动健身的过程中,使学生愉悦、快乐,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增强学生的长久锻炼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决心等),促进校园和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依旧采用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依旧以运动技术类项目为主,缺乏必要的体育文化教学,常常看到学生在运动场训练,基本上没有文化课程,导致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较差,不利于体育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同时,也严重影响体育文化建设。这种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不符合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价值观,而且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征、自身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要求等),开展针对性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难以与体育文化建设相契合,难以有效提升教学价值[2]。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学盲目;过于注重体育安全,扼杀学生的潜能;教学过于形式化,难以实现教学质的跨越;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个人意愿千差万别,难以形成统一的教学意见等等,这些都会使得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难以顺利实施。另外,由于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千差万别的想法和意见,因此,在体育文化建设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并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项目,如篮球、乒乓球、排球、网球、游泳、射击、跆拳道、舞蹈、格斗、健美等,与时俱进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促进体育文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有效加快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保障其效率及质量,需要在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全面革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将阳光体育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多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开展户外教学,在充分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运动健身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免疫力。与此同时,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如“达标争优、强健体魄”,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运动锻炼1小时,并且在日常锻炼中,要求学生至少掌握2种运动技能,不断进行文化知识的补充,保障学生充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时间,鼓励支持学生多走进图书馆,多涉猎不同种类的书籍,补充自身文化知识缺陷,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为体育文化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课堂主导权回归,在阳关体育教学理念的支持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积极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深化体育文化教育内涵,使得体育文化建设呈现多层次,便于构建完善科学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促进体育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教学任务,从而使得学生全身心融入体育锻炼中,形成强大的教育软实力,另外要格外重视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应用,教师要积极带头融入阳光体育的行列中,并且为学生明确制订详细的课外锻炼要求及注意事项,形成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阳光体育教学环境。学校要设置正规的体育锻炼场地,购进高质量的运动锻炼设备,为体育文化建设做好准备工作,保障体育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与实施[3]。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如校广播台、校报、校园公共网络平台等向学生积极宣扬运动健身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体育认识,并且积极宣扬、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安全有效的锻炼,将锻炼常识或者注意事项流动式的播放,提升学生的安全锻炼意志,保障教学质量。
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需要从学生思想意识上抓起,在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开拓教学视野,优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有效培育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革新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重视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应用,有效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保障体育教学效率及质量。
[1]王传方.“阳光体育”背景下大学生对体育信息处理的特征分析[J].运动,2013(20).
校园文化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有机结构结合体,校园体育文化是这个有机结合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有效助力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校园素质教育,完成学校体育任务以及培养高校学生们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举措。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依托校园空间,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锻炼身体素质为目的的多样式体育活动。同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结合、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校园文化之一,也是高校教学实践中由高校所有师生成员共同创造的体育精神文化财富。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一种具有独特性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一方面是校园体育文化与德、智、美、劳文化共同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另一方面它又与全民体育、竞技体育等体育内容共同构成体育文化群。因此校园体育文化不论在文化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表现出其丰富性和广泛性。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应该是以科学发展的学术讨论为框架,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内容,让校园体育文化生动活泼的运作起来。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作用和性质,扎根于校园文化,无可替代的培养着学生的全面素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增强学生体能素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准的具有规范性质的校园文化。作为群体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它依赖高校师生的群体共建,同时又反作用于每个在校参与个体。高校体育文化也起到促进校园文明和谐的作用,文明孕育体育,体育促进文明[1],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自身文明素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地促进着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深入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素质修养。校园体育文化是人体直接参与的身体运动文化,它在学生身心健康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也在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体育是健与美的统一活动,高校校园体育培养着学生的形体美、运作美,也在树立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1.深化校园体育改革。高校体育校园体育在人生体育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良好的体育习惯养成,对一个人体育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对享受体育所带来的健康生活追求,以及对运动乐趣的切身体验都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就是以创新求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能突破课时教学,打破年级教学,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实施更为合理的学分教学和选项教学。高校校园教学,在突出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材的选择上必须做到丰富性和可选性,以及趣味性。另外,除了竞技性的,娱乐健身性的更应该多一些,这样才能使唤高校阳光体育贴近实际生活,更具有长久的实用性。除健身娱乐之外,还要丰富体育健康教育,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体育学习层面,不但要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要适当地加入一些心理健康的内容进去。2.丰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丰富高校校园以外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运动能力提高和终身体育习惯养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对提高体育文化修养非常必要。高校校园阳光体育文化,应改变以竞技为主要目的的运动模式,大力推进具有终身健身意义的校园体育运动项目,其内容应突显大众化和学生的趣味性等。在课外体育活动的进展中,应多渠道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尝试各种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文化生活,建立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形成良好体育文化导向,同时开展不同的体育竞赛和专题知识普及,来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2]3.组建校园运动队伍。一支好的学校运动队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高校运动队为核心,可以凝聚在校学生的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成校园更具特色的文化建设。校园运动队也是学校对外展现的一个窗口,一个好的运动队或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都将成为高校体育文化开展的动力源。同时,一个有影响力的校园体育队伍,也会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学校良好的体育文化建设将会使学生更为关注体育发展,并在长期的体育积极影响下养成良好习惯。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高校阳光体育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利于社会人才的身心健康和个体素质提升。
[1]万力芳.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与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双向驱动研究[J].南阳师范学报,2015(3);56-58.
当前社会已经广泛认同大学的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这3个职能。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大学也同样如此,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也能够激发出新的职能。当前大学正从社会边缘逐步过渡到社会核心领域,这已经证实了大学生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心和源泉,毫无疑问高校是仅低于政府部门的改革和服务的重要工具。自我国组建高校以来,高校就是文化精英聚集,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大学通过传播和创造文化、知识,对社会文化的改革和创新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自身就具备着引领文化的这一职能。
当前人们对于精英这一词的定义虽然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大众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能力,还是智力方面,精英都比普通人更加优越,对于社会的贡献更大。高校的主要职能就是培养社会所认可的精英人才,通过高校培养的人才,很有希望成为教育领域、科技领域、商业领域、政治领域的带头人。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大学生体育文化品位进行提升,然后通过这些毕业的优秀人才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力,对社会体育文化发展进行引领。高校学生体育文化品位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学校在组织领导方面进行加强,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而对校园体育制度文化进行假设,加强大学体育相应设施的完善。高校应当对自身在体育方面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分析,然后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进一步提升体育精神。所谓的精神,其价值是不可捉摸的,是抽象的,但是高校能够以体育口号、学校体育哲学和优秀体育人物彰显自身的体育精神,以学校潜在的和外在的大学体育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对策研究李泽昊优势资源,对大学生体育意识进行影响和发展,同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其体育文化品位进行提升。高校在和国外进行体育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将自身的体育历史和文化底蕴彰显出来,能够将不同于他人的体育标识反映出来,对学校培养的体育人物进行深度挖掘。
不管是哪个国家和民族,要想世界人民都能够接受自身的体育形式,第一点就应当在自己的国家内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同样,大学体育想要在社会上提升自身影响力,同时对社会体育文化进行有效引领,就需要社会群众和大学生群体的广泛支持。高校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对学校体育文化进行锤炼,同时积极挖掘多元化传播平台,将自身优秀体育文化传至社会和大学生中。我国高校应当秉承开放性的原则,将大学国际合作和交流的优势发挥出来,有效处理全球化视野下外来文化冲击和吸收的关系。对于外来文化,高校应当保持积极引入的态度,吸取优秀外来体育文化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本校体育文化。所谓的传播,可以理解成主体通过媒体、符号等形式将信息传送给受众的过程,同时能够对受众的反馈积极接纳。当前国外的很多高校以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形成了质量高、规模大的体育文化传播平台,这对于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在宣传体育文化方面的手段,尤其是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和创造的手段。首先,高校体育应当先让学校相关社团、体育工作管理者、高校体育教师以及宣传体育文化的机构和部门能够对本校体育文化认可并接纳,然后引导他们成为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向学生以及教师等人员进行学校体育文化传播。高校应当深度挖掘体育文化平台,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建立微博,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平台途径,向社会居民、其它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体育文化的传播。高校应当对自己的公共形象做进一步的良好塑造,让高校成为社会体育文化的代表和典范,让学校的体育文化能够被最权威的社会公众所认识、接受和认可,进而对社会体育文化发展进行引领。也可以将学校内部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比如说高校的篮球场、足球场、各种体育场所。一方面使得体育资源得到共享,学校能够获得额外收益,另一方面,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也有积极的作用。
高校不仅应当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承,同时也应当以洞察的姿态看待体育文化。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批判精神,首先应当体现在重建高校体育现实价值上面。地域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的差异,都使得大众看待体育价值的观点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形成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对人们理性、正确地认识当前的社会体育文化形成印象概念,并指引其向正确、合理、健康的角度发展。毫无疑问,高校批判精神对于重建体育现实价值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比如说,当前人文精神在竞技体育比赛中的削弱,体育部门领导受贿,体育比赛运动员违禁使用药物,体育粉丝暴力行为,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各种比赛等现象,大学体育文化应当针对这些违背体育精神的现象进行批判。其次,笔者认为高校体育在向社会传播能够促进大众掌握体育文化发展的理论知识,抨击和批判各种体育文化和比赛中违法现象和不合理行为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参与到体育部门制定体育政策中。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应当以民主科学决策、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处理各种问题。可以这样认为,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有赖于决策咨询智力支撑体系的保障,这是补充决策者因自身素质无法企及的一个重要补充方式。大学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保持一种客观、科学的批判态度,能够促进体育主管部门在制定决策时的高效、合理。比如国家体育总局向不同地区征集科学研究课题时,对研究领域进行决策咨询,并招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这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助力作用。大学也应当发挥自身学科齐全、科研力量强大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政策制定中。
吴俊洲、杜红伟、马骏2017《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服务西部基层体育文化发展与建设研究》,《山东体育科技》第2期。
朱瑞2014《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难解之题与破解之道》,《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4期。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理论上来讲,就是通过完善学校的体育工作体系,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在高校形成一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体育财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增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最终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为此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阳光体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本文通过三个方面论述了阳光体育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针对阳光体育形势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特点,提出二者和谐共建的有效措施。以增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精神,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创新阳光体育的活动形式,从而增强体育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与团结力;全面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后,通过外在的体育活动,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丰富其内在的精神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或意见,从而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精神。学校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体育活动的真正需求。这种需求也是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努力工作的目标。了解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后,开设出符合学生审美的阳光体育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习惯。阳光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创造良好的时机,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集体体育活动时间,在这期间,既能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又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后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进行统计与分析,其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对表1的分析可知,阳光体育活动对体育精神文化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理念,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身心力量,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良好的改善。
高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给学生欣赏动感的体育图片,举办激烈的体育比赛,塑造学生优美的体育造型、强健体育爱好者的体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这种氛围不受制度的约束,在静态学习疲劳时,只需专人的引导,就能使学生自发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70.2%的学生在观看体育竞赛时会产生运动的想法;有43.1%的学生在产生运动想法后会真正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有77.4%的同学参加体育活动是因为自己的体育价值观所促使,因此可以说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内化作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是通过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内驱力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学生的锻炼热情被充分激发后,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来,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1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物质建设,只有加大对体育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体育运动器材的投资与场地的建设,才会不断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加大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展示的设计与布局,利用板报、展览等形式,充分向学生展示多角度的体育美学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满足全校师生的体育需求,将体育资金积极投入到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和体育研究中去,以保证高校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现阶段,基于我国国情,要积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学校要在满足体育需求的同时,严格按照体育文化建设的真正需求量力而行,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逐步提高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和体育文化建设的水平。3.2加强协调与监管。高校的管理部门要全面加强对阳光体育活动的监督工作,为全校师生的体育活动创造宽松、舒适的运动环境,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设计出更多有趣、有强健身体作用的体育活动,不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阳光体育活动的和谐共建。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思想协调,摒弃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创新阳光体育教学的活动形式,创新体育教育理念,使高校学生真正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来。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接受新知的形式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而是作为体育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从健身、健美的阳光体育活动中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对自身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更大的调整,将学生放在体育活动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阳光体育活动的美感所在。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高校体育设施投入的监管,保证每年都有固定的体育资金流入到体育设施建设中,保证我国阳光体育活动教学、集体活动和运动竞赛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还要摆脱学生规模扩大与体育设施不足的困境,监管部门要不断为学校争取资金投入,还要充分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体育教学的资金来源,充分发挥自身体育教学的优势,向全社会展示阳光体育活动的内涵,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保证高校阳光体育活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充足的群众基础。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阳光体育活动中来,指导各大体育社团的建立,使体育活动得到广泛的开展。此外还要加大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督促与监管,保证每个学生的体育活动都能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特别是对于拳击、散打等体育活动,这类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伤害,因此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一定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加以指导。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以个人的力量带动全年级甚至全校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来,使高校的社团文化能够得以健康成长,并不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阳光体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分析,通过对阳光体育活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阳光体育活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谐共建的有效措施,加大对体育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协调与监管,积极开展开放式阳光体育活动,从实践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王聪.体育运动中的三维视觉动作幅度跟踪方法仿线]刘荣华,王丽娟,鄢佩,等.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12(9):56-59.
就当前本地农村中学的实际而言,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墙报、班级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等。校园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有着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但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其作用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体育教师应着力将自身融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中,与德育处、团委、年段长等部门沟通,提出可行性方案,将体育文化列入学校相关部门工作的范畴。例如,在校园墙报和班级板报中出一期“体育与健康”专刊或“校运会”专题;在校园广播栏目中设置“校园体育”栏目;在校报中开辟“校园赛事我点评”栏目。在校运会期间,我校体育组指导学生收集“奥运感人故事”,并在校园广播站滚动播出,营造了浓郁的赛会氛围。校运会过程中,每日张贴的校运会龙虎榜和校运会志愿者风采等宣传墙报,极大地吸引了师生的眼球,促进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的形成。总之,要充分关注校园媒体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校园媒体在涵养体育文化中的独特功能,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媒体关注的内容之一,真正让体育文化通过校园媒体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各种校园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组织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应结合校情和学生对体育活动项目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拓展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校园体育生活,发展校园体育文化。首先,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结合校情和生情。体育教师应结合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本校运动场所和器材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体育活动。例如,永安二中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周末及节假日都有帮助父母做农活的习惯,我依据这种校情和生情开发了“模拟劳动”的体育活动,即模拟农村搬运、抢收等农活情境,开展负重障碍跑、定时搬物等体育游戏活动,很受学生欢迎,营造了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其次,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强调程序感和仪式感。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激发学生体育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道德为目的的活动。校园体育活动不是一项纯体力的负担,而是一种融入教育元素和审美概念的活动,它应富有程序感和仪式感,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并深刻的认识其蕴含的价值。例如,我在编排组织校运会、学生篮球赛等活动过程中,注重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设计,开幕式上的“班级风采展示”巡游、闭幕式上的“体育道德颁奖”及“获奖感言宣读”,都令学生向往并激动。活动过程中校园广播的“活动快讯”栏目滚动播放的校园体育明星风采更是让学生有了价值满足感。总之,注重程序感和仪式感的校园体育活动更能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过程之美,收获成长和向上的力量,也让活动本身更具美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计划、达成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体育教师应着力创新课堂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及素养,通过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涵养校园体育文化。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设计学生喜欢的课堂结构形式。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面大为拓宽,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汲取时代精华,注重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引入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尚元素,运用“活动闯关”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增强教学实效。其次,教师应广泛涉猎,不断拓展体育课教学。体育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体育技能的指导者,还应是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体育道德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相关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平等、公正等体育道德意识,培养果断、刚毅、互助等体育精神,当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大学生们由于喜爱某种体育运动项目自发的组织在一起(不分年级、不论院系),在学校团委指导下社团成员自愿遵守组织内部的章程,并定期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体[1]。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扩展与延伸,它是一种富有成效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而且也会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改善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大学生体育社团是现代体育体制下一种重要的体育组织形式,尤其在培养校园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在赣州三大高校随机抽取15个体育社团,3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发放与回收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95份,对赣州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及对体育文化主体内化的影响进行研究。
调查发现,赣州各大高校体育社团包括:篮球协会、健美操协会、羽毛球协会、武术协会、排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网球协会、舞龙舞狮协会、体育舞蹈协会等等。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主要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力军,并且有充足的新生力量可以加入社团。各大高校体育社团项目具有民族性、大众化、时尚化、易开展等特点,如舞龙舞狮、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1.1赣州高校体育社团特点。1.1.1自发性特点。赣州市高校体育社团所开展的运动项目一般均兼具民族性、娱乐性、观赏性和竞技性特点,是由全校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相互学习与交流。其次,对不同项目同一运动明星的崇拜,如勒布朗詹姆斯、费德勒、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等,驱使学生自发形成特定群体,参与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再次,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活力和朝气,使得最初由体育特长生参与的运动项目逐渐扩展为以班级为单位、以院级为单位,最终吸纳全校志同道合的学生自发参与,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自发性行为是促使体育社团不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体育社团活动由点及面、由少及多、由内到外,在校园文化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1.1.2时代性特点。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得各大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不再把分数当作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为现在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更加看重的不再是个人的智商,而是对情商、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能力,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组织协调应变能力。体育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呈现时代性特点,体育社团时代性的特征,促使校园文化不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进步0。1.1.3多元化特点。调查发现,学生对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所带给自身的体验和价值取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中43%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带来快乐感和满足感;27%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15%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可以提高自身运动技能,完善自身运动技术;不过也有7%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是浪费时间。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所带给大学生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活,提高校园体育热情,促进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又对体育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社团活动要不断适应学生需求,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需要,促进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2体育社团成员结构特征。如图1,调查显示,高校体育社团成员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大一刚进校门的新生,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并且拥有极大的热情,且每届新生报到时许多社团刚好是期刚好招募新成员的时候。大一学生对各种目不暇接的体育社团充满浓厚的兴趣,其中大部分社团招新时为了拉拢人气,往往没有过多特别的要求,只要有兴趣,都可以自愿参加,因而往往一个学生通常会参加多个社团,新生过多加入虽然一方面会为社团补充新鲜的血液,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很多问题,需要引起社团管理人员的注意。就目前来说,高校还没有实行体育社团的锻炼与实质性的体育教学相联系起来,训练效果不明显,没有相应完善的奖惩措施,导致后期随着积极性的降低,社团真正的发展会遇到瓶颈。因缺乏学分激励,积极性的降低,往往历练过的学生不愿继续留下来,导致社团发展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而到临近毕业的学生他们纷纷忙于专业论文以及找工作等,没有过多时间考虑社团的事情,也基本不会继续呆在社团了,就算有留下来的,也只是负责简单的传、帮、带等辅助性的帮助,导致体育社团活动开展以及继续发展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何正确处理体育社团新生和老生问题是社团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会深深制约社团的进一步发展。1.3体育社团核心成员产生方式。体育社团核心成员的产生,对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核心成员是社团活动有序开展以及促进社团进步的参与者、建设者,他们一方面要负责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另一方面还要为社团发展出谋划策,并且核心成员还在教导学生主动地承担相应责任,自觉履行相应义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调查发现,赣州主要的三大高校体育社团的核心成员产生方式基本都是通过自荐或者他荐产生的,辅之于推荐或者学校任命和学校相关部门任命而产生的。1.4赣州高校大学生主要从事的体育社团运动项目一般而言,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受学校体育设施、专业老师以及环境所影响较大。因此三大高校的大学生在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上存在一定差别。从表1可知,江西理工大学属于工科类院校,男生居多,多喜欢从事一些带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且近年来学校发展势头正猛,体育设施逐渐完善,并且学校健美操专业闻名全国,因此,学校的篮球、健美操、以及舞龙舞狮等运动项目学生参与性居多;赣南师范大学属于师范类院校,且最近刚刚由学院改名为大学,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体育氛围比较浓厚,因此该校的竞技类运动项目相对来说学生参与更多,如羽毛球、篮球等;而赣南医学院属于医学类院校,学生一般而言比较内敛,他们更喜欢安静一点的运动项目,如瑜伽、羽毛球等。这也恰恰也可以用来评定不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个性以及体育设施完善以否的指标。
2.1体育社团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精神的核心就是校园文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大学独特文化品位和精神的重要载体,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的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工具,成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中心。利用体育社团这个重要载体,对于活跃、传播、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2.2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的载体。学校体育是以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开展的体育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发挥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当中的建设性作用,体育社团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完善;既提高了学校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又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且体育社团骨干还是体育老师的得力帮手,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社团成员,帮助体育老师进行有效的体育管理。总的来说,体育社团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使得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活跃了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1体育社团是培养学生干部的基地。体育社团是造就优秀学生,为高校培育多才多艺的人材的主要阵地,其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办事”的构造目标和“门生之家,干部之校,师生之桥”的角色定位而展开的运动。无论是在丰富校园课余生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还是在保护学生切身利益,维持校园融洽稳固方面,都发挥着积极有力的作用。深入挖掘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潜质,切实提高体育社团干部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打造和发展高校人材培育基地,有利于带动整个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3.2体育社团是学生之间良性互动的中介。高校体育社团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体育社团还具备调节功能、服务功能和监督功能等,是学校管理学生的重要衔接点。体育社团可以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通过长期性的社团活动,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社团与学校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体育社团活动已成为各大高校领会大学生思想动态需求的最主要、最真实的载体。体育社团的进步,有利于高校精确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变工作的思路,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性,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工作效率与成效。3.3参加体育社团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调查发现,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由于大学生在体育社团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本专业之外的同学,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人际视野,丰富人生阅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学会如何互动创新、学会公平竞争、学会如何做人,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去。
4.1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生活节奏。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促进体育教育事业改革的进步与深人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精神与体育价值,改变学生对社团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奏与作息、学习规律。总的来说,体育社团文化这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2消除疲劳,疏导心理。体育社团活动生动地体现了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健康性、互动性和娱乐性的同时,但也不缺乏竞技性和观赏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将学习上的压力与生活当中的不愉快转移到社团活动中,因而能使部分生理和心理机体得到暂时的调整与休息,从而消除学生的疲劳、减轻学生生理和心理压力、以及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益处。4.3体验乐趣,缓解压力。(上接第154页)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大部分都是因为对社团充满好奇,并且在体育社团当中可以充分释放自我,加上没有考试压力以及不需要直接和老师进行交接工作等一系列障碍与压力,因而学生往往可以获得很多体育课中所得不到的自在感与获得感,学生也更容易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感,从而使自己身心得到愉悦。通过对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的抽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表示通过参加体育社团使自己性格更开朗、心态更加平和,为人处事更加得体。学生既体验了乐趣,又能够舒缓压力。4.4可以帮助和调节学生的自闭行为。自卑心理是指一种性格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评价太低,害怕面对新生事物,同时还偶尔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的一种行为。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个性会引导不同的人格,自闭行为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信所导致的,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所缺乏的自信可以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加以弥补,且体育社团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培养良好的自信,使学生正确的审视自己。
加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专业指导,使社团活动正规化。体育社团的管理部门应为大学生体育社团配备指导教师,对体育社团所开展的活动提供指导与改进意见,促进社团活动更加有序健康地开展。拓宽体育社团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提供物质保障,满足大学生健身娱乐对于场地设施的需求,为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良好地外环境。高雅的体育文化氛围和深刻的体育实践体验,濡化体育人文知识和精神,通过大学生主体的感知、选择、整合、内化为其在人格、品德、审美及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行为,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7.
[2]钱宏颖.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5.
[3]冯宇等.新时期黑龙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路径初探[J].体育科技,2014,35(3):12-13.
[4]俞宏建.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3-24.
[5]曲天敏,李巧灵.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基于组织资源的配置研究[J].体育学刊,2008(5):68-71.
我国北宋时期从公元960年起至1127年止,共有9帝立国168年。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宋太祖赵匡胤自庚申年间(公元960年)开基即位,在位17年;传位与御弟太宗赵匡义,太宗在位22年;太宗传位与真宗赵恒;真宗又传位与仁宗赵桢;仁宗在位42年。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有诗曰[1]:纷纷五代乱世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北宋时期太平盛世,促使了民间体育活动的兴盛,在提高民族素质和竞技体育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留下了不朽篇章。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乐极悲生,历史发展也是这样。社会是一个整体,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在运动中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一旦构成它的某一部分的霉变,势必要造成连锁的反应。中国封建社会到两宋时期出现大变,专制与集权较前代更加高度发展。也正是高度权力集中更易暖孵权臣擅权、权臣当道、贪官横行的社会病,反贪官与反权势欺凌从而幻变为社会平衡的补充。特别到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01———1152年)宋江等36人的起义史实开始在民间传唱,反照了黎民的梦想与困惑。到元末明初,经施耐庵、罗贯中加工创作而成的《水浒传》,折射出了民间百姓的心态。老百姓怀着崇敬的心情由衷地歌颂英雄们的暴力行动,将自己软弱无力深深藏匿,将自己内心的破坏欲望、生存欲望竭力放大到强者身上,尽力营造强者更强的氛围,寄寓强者以济危扶贫、除暴安良的美德,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这便是《水浒》英雄们的魅力所在———弱者的强人梦想。这也是百姓们喜欢津津乐道《水浒》的原因之一。张扬个人主义、洋溢英雄主义精神构成了《水浒传》的另一主题。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张扬无论对强者还是弱者都是充满诱惑力的。这于古希腊奥运精神和现代竞技体育的产生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时,《水浒传》史诗源于北宋民间,《水浒》英雄们大多出自社会的中下层,其过人的身手和功夫,都来自于民间体育的普及与训化,很多活动项目和技能都与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及延伸。鉴于此,我国北宋时期的民间体育繁盛同现代竞技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
鲁达是在《水浒传》的第三回中开始闪亮登场,此人面相那是: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貔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声音洪亮。真可谓是重量级的拳击选手。在和郑屠交锋中,一拳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起响。没等到“裁判”喊数,就挺在地上动弹不得。鲁达仅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其身手不凡。成为花和尚鲁智深后,更有上乘的表现。特别是在酸枣门外菜园中,乘着酒兴,倒拔垂杨柳,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由此来看,强壮的身体和过人的力量正是拳击选手的必备条件,特别是重量级别的拳手。
武二郎被称之为我国古代的武林高手,将武术中的套路、散打、搏击、器械等功夫演绎得淋漓尽致。景阳冈打虎、西门庆血溅狮子楼、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威镇安平寨、大闹飞云浦等,将“中国功夫”的独到之处和精髓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玉环步、鸳鸯脚、醉拳、擒拿、搏击等功夫至今传颂不衰: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一副傲立群雄的武林高手,成为人人敬佩的体育竞技选手。
中国武术除套路外,还包含有长短兵器的运用,统称为十八般武艺。这十八般武艺有: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九纹龙史进从小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史太公为满足他性子,使了不少银子,先后请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教他,十八九岁就博采众长学得一身武艺。后又经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尽心指教,系统训练,各类兵器点拨得件件都有奥妙,十八般武艺重新学得十分精熟,小小年纪就向竞技的“全能”方面发展,前途无量。
花知寨的少年军官生得那是: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迸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花荣不仅马战功夫了得,而且练得一手绝活,那就是射箭能做到弹无虚发,指哪射哪。在大闹清风寨回合中,稳坐堂中,对围攻的兵将说:看我先射大门上左边门神的骨朵头!搭上箭,拽满弓,一箭正中;又取第二箭,大喊看右边门神头盔上朱樱,不偏不斜,正中樱头上。第三箭还没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