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前提下,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该计划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与城市高质量互动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全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抓手。乐鱼app
(二)“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要求。我国正处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历史时期。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人民健康幸福生活方面的独特优势,是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
(三)武昌区“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的良好基础。“十三五”时期,武昌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市前列,市民科学健身素养不断提升,体育健身设施日益完善,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元,健身组织活力显著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构建以城市互动场景为载体、以国民体质监测评价体系为基础、以运动健康指导体系为核心、多元素配合以回应有效需求的现代化运动健康公共服务体系。
到2025年,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居民“12分钟体育健身圈”更加完善,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保持在4名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全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定位相适应、与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从强化工作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和加强全民健身宣传三方面予以保障。
1.优化全民健身设施布局。系统梳理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空间资源,倡导复合用地模式,积极推进“一场两馆一园”建设,打造五大重点示范区域。
2.补齐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短板”。严格落实城区居民住宅区全民健身设施达标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以新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为重点,整合社区资源,配建健身路径、健身场馆等“家门口”运动设施,进一步优化“12分钟体育健身圈”。
3.提高场地设施的全面开放效能。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系统,加强健身器材提档升级,确保健身器材完好率达到98%以上。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重点对洪山体育中心、武汉大学体育场馆、湖北大学体育场馆等高校综合性体育场馆,以及中小学体育场地等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化开放共享。
1.优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构建全社会参与、全人群覆盖、多项目普及、多层级联动、贯穿全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2.推动文旅节庆与体育赛事跨界融合。强化政府引导,鼓励举办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和引领示范作用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品牌以及跨区域性的单项和综合赛事活动,支持各行业开展体育精品赛事活动。
3.持续打造具有区位优势的新型品牌赛事活动。培育“一区一品”全民健身特色活动,策划武昌古城半程马拉松赛事活动,提升区域体育文化影响力和带动作用。
1.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普及推广健康理念、健身方法、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作用,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
2.扩大运动健康知识传播渠道。积极与各类媒体合作,开设线上科学健身大讲堂,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提供运动健康指导、激发群众健身热情。
3.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和评价。推进体育与智慧医疗卫生融合发展,实现国民体质监测进医院,形成针对个体、特定人群和全市市民的健康评价体系与运动健康动态反馈体系。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
1.着力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网格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以社区晨晚练点为基础,推动各社区成立基层体育健身协会,带动基层健身团队发展,力争实现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全覆盖。
2.强化体育社会组织治理。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坚持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方向,推进体育社团(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完善治理结构,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支持。
3.加大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通过专项资金补贴、赛事申办机制等方式培育体育社会组织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承接大型单项赛事、指导学校体育活动、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开展体育培训教育的重要功能。
1.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配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实施,注重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做好师资培训计划。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班、体校走训班等为主体,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持续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育运动技能系列培训活动,乐鱼app帮助全区青少年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健身技能。
2.推动体卫融合。持续深化与武昌医院合作,为居民提供体质检测、健康风险评估、科学健身指导等综合服务,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提高居民科学健身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和改善市民身体健康水平。
3.促进体旅融合。结合武昌区的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深度连接剧场、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名人故居、特色建筑等重要地标,引导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建成体育旅游转型升级的先行区、优质体育旅游品牌的集中区。
4.推进体商融合。充分利用赛事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带动效应,发挥武昌区优势,带动体育、健康、商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产业融合,着力构建体育服务业为引领、多业融合的体育全产业链体系。
《武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武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口,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
1.《武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要求“全区每周参加一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8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万人”。《武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目标数值为“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
2.《武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要求“社区建成15分钟体育健身圈,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完好率达97%以上。到2020年,按全区常住人口测算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武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目标数值为“优化居民“12分钟体育健身圈”,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完好率达到98%以上。到2025年,按全区常住人口测算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
3.《武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目标为“到202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360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逐步提高。”,《武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目标数值调整为“全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名以上,每年培养100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1.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新政策要求,升级以需求为导向的均等化、智能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整体要求;
2. 依据“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整体要求,构建“体卫融合”的运动健康指导体系。有效整合医疗机构、体育机构和社区机构的优质资源,探索培养运动康复师,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运动康复科室。构建以试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居委会和体卫跨学科专家团队为核心的社区健康管理机制。
3.强化“社区”及“社会组织”的基层治理。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以社区晨晚练点为基础,推动各社区成立基层体育健身协会,带动基层健身团队发展,力争实现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