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而言,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宽带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新兴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灵活性、虚拟性、互动性等鲜明特征,读者可以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同时,依托互联网、手机等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快捷、方便、影音兼备的信息,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媒体、跨时空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正在大踏步地走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我国逐渐普及和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之一,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也已深深地烙上了新媒体时代的印痕。新媒体不仅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也预示着大众传播的未来。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随时随地传播。新型媒体尤其是手机和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快捷、方便。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除了能够打电话、发短信这些传统功能外,还能够看电视、听音乐、上网聊天、查资料、拍照,还有现在的电脑也逐渐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因此,现代的上班族、青年学生等大众群体都能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等这些新型媒体,来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与人进行交流。可以说,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不同种族、国家、民族、宗教和信仰的人们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且没有统一的管理者和传播限制,这种形式超越了传统跨地域信息交流中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障碍,使各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理论学说、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潮都可以在网上自由传播,任何人都可以匿名信息,使信息的和使用变得难以掌控。现代媒体的不可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快捷性使得新媒体信息的传播非常便利,而且量非常大、内容非常丰富。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有很多有利的信息,但也充斥着不少有害的信息。而且,目前我国高校对信息传播的控制从技术讲是有限的,主要采取信息过滤技术,即使是最先进的过滤技术对信息的控制的比例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再加上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大学生中逐渐普及,这些消极的信息,也在随着不断增长的新的信息量而逐步增多、传播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因此,有害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加大了对信息掌控和过滤的难度。
新媒体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媒体赋予了学生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并且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传播者与大学生可以产生互动。比如,当我们在网络上看一些新闻或者视频后,可以进入社区发表个人的见解,参与讨论,加深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与同学、朋友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喜悦,或者通过交流来缓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大学生还可以利用手机、网络,通过发电子邮件、通过飞信、QQ加强与教师、辅导员的联系,加深师生之间了解,更好地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为辅导员开展思想工作提供便利。
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的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不仅要依靠课堂上的理论传授,而且还要靠一种氛围来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在新媒体时代,构建专门的人文教育网站、博客作为培育体育文化素养精神的文化阵地,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现在的大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上网冲浪,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的培养网站,而且网站的主题一定要鲜明、内容丰富、使用方便,“要既能以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教育人,又能以开放的视野、宽松的氛围和兼容并包的精神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和讨论”,在这些网站中要大力传播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传播中国的方针政策、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最有用、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当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往往会理解、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新媒体课件,给学生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诱导学生探究、反射,即采用新颖、独特、生动、形象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授“篮球基础配合”时,利用新媒体设计一个相关的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声情并茂地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掌握要点、动作技巧方法、移动路线等,使学生很快就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快速掌握了本项技术。
营造健康的网络体育文化素养环境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构成健全人格中的一个基础性的因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这是现代体育观的核心思想。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时期,对大量的文化信息有主动获取的愿望,在现代化传播技术不断成熟与发达的当今社会,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文化交往已经成为时尚。当今世界,体育文化无处不在,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了解重大的国际赛事,进行频繁的体育交往,接触众多的体育明星,体育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又是庞大的传播群体,可以通过媒体的联动平台很好地将本土体育文化传播出去,所以通过媒体进行正确的文化导向和适当的技术点评,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持久的强有力的体育文化熏陶,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有效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养的水平。
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身体活动,它是学习者身体的竞争和完善。体育文化是文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基本构成,它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人体活动文化。同时,体育文化涵盖了人类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文化的精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和规划教学内容,逐渐摒弃和改进竞技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不和谐因素,实现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甄别,不断以现展观武装自己,丰富现代体育教育内涵,实现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要以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保持体育教学结构的多变性和稳定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和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教学层次的分明和重点的突出,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结构美,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文化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确保体育教育中渗透进文化内涵。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科学设置体育文化教育内容和时间,定期开展室外教育和室内教育,实现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涵,关注学生,实现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将调节、休闲、创造和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交流和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协调好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注重文化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体育文化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要将文化教育更好地渗透进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实现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后,才能更好地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给学生积极的人文教育。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农耕为主要特色的地缘文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历史上的割据时期,重视体育是强国之本。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与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事业或者说体育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应该占有的分量。所以,在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文化与理念汲取发展的营养,同时替代那些落伍的,无法适应时展需求的传统思想,从而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也是隐性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简单来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对其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文化,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失衡的阶段与状态。一方面是学生及家长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试图通过所谓的体育考试来减轻高考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高校的体育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应付心理比较突出。在舆论引导方面,我国的体育赛事所产生的体育明星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在如此多元的体育社会价值取向面前,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从体育文化的本原价值来进行引导,我们的体育文化的建立与发展才会变得有章可循。
除了上文提到的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隐性因素外,体育设施的缺乏让体育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无本之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设施的人均分配使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部分地区的高校,甚至因为某些体育器材与设施的缺乏,而导致体育课程无法正常的运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与制约了我国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学生数量与现有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及资金的相应配置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这些都是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显性因素,应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
体育文化在具体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学历层次、专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我们体育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与开展。同时,在面对具有丰富特性的学生面前,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与专业素质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但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教学思想,例如功利主义,短视主义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进行改进与提高。
从目前的校园体育设施的配置来看,各种教学器材的缺乏是校园体育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障碍。一方面,要从财政预算等方面,为校园体育设施的增添与维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在体育设施的使用及维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园体育设施的利用水平与使用效果。这种对于硬件的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只有将两者进行非常有效的匹配才会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章与相关的基础的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这些规章制度,在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与教师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与完善校园体育等规章制度的同时,应该从国家保障学生及体育教师相关基本的权益的基础上,充分明确体育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只有发挥制度对于校园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到作用,那么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树立终生体育思想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为了实现这种可循环的体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全世界都主张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从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树立一种终身体育,全动电费文化氛围。一种文化的产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只有将这种精神力量更多的作为一种生命的正能量来传递到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体育文化将会迎来线通过多种方式高校体育活动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大学是一个文化的集中地,拥有积极思想的年轻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希望与主力军,他们有着无比饱满的激情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所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为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比赛项目,来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论坛或者讲座,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领悟,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的体育课、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优质的体育课、丰富的体育活动等作为载体,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源,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必须要立足校本,打造校园体育品牌,形成校本特色体育文化。
体育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直接载体,学校开展什么样的体育课往往决定了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而当前,很多高校体育课都是“一母同胞”。除了组织形式上的不同,在课程开设上,课堂内容选择上几乎都大同小异。这种过分同化的体育课使得高校很难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使得高校的体育品牌建设沦为空谈。因此,高校必须要开设特色体育课,要深入做好几大研究,即本校体育课和本区域其他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其他区域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国外大学体育课的异同,要在研究之后做到“求同存异”开设体育课,要借鉴其他特色体育课形式,并结合学校特点对特色体育课的课程开设、组织形式等进行进一步完善。例如,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特色体育课,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水上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高尔夫、网球、冰球等特色体育项目,可以开设户外运动项目。通过特色化的体育课的开设,来丰富学校的体育类别,从而构建出多层次的体育文化,在这些特色化的体育课程中传承特色体育文化,达到体育文化传播目的,培养学生特色体育文化意识。
每年的四月份,各大高校都会开设运动会,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会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高校要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必须要重视运动会,要开展特色运动会,让运动会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亮点,成为孕育特色体育文化的摇篮。例如,在运动会前推出运动会标语、运动会口号征集活动,每一届运动会都要进行此类活动,更新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标语和口号;增加特色运动会项目,改变过去田径主导运动会的局面,增加一些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单打、双打、混双项目、花式篮球项目、街舞项目、五人制足球项目等,给运动会注入新元素。通过特色化的运动会,积淀高校的体育文化底蕴,让运动会成为高校体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每届新生开学时,给新生展示学校的运动会风采,渗透特色体育文化理念,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文化活动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活动,围绕体育这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节活动。可以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如师生挑战赛、各系足球对抗赛,鼓励师生共同参赛;可以组织体育摄影大赛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拍到的运动主题相关的作品呈交给摄影大赛评定小组,通过评定选出最佳体育摄影奖、最具创意体育摄影奖等;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收集和汇集各种体育知识,将其变成题库,在学校开展知识问答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可以围绕体育育人、体育文化建设等组织开展体育演讲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让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于无形中渗透到广大师生的脑海里,完成特色体育文化的渗透。
每个高校所处的地理区域不同,每个地方也都有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资源的利用,这种区域资源包括区域特色项目和地方传承项目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要注意凸显地方特色,这样才能让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才能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区域体育文建设有机结合。如东北地区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时,要认识到冰雪项目在该地区的活跃性,要将冰雪项目孕育的体育文化引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向学生传递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加深他们对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理解,促进区域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让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载体,传播高校体育文化,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此外,可以在高校体育项目开设中增加这些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完成文化渗透,形成高校体育特色。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在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够融入民族特色,必将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而将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有很多种途径,最直接的就是在高校体育项目中增设民族体育项目。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尔族舞蹈,丰富当前体育舞蹈中健美操、交谊舞等单一的体育舞蹈内容,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土家族的高脚马比赛项目,增加侗族和苗族等的手毽项目、增加壮族的抢花炮项目。在增设这些项目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文化渗透,构建具有民族气息的特色化体育文化。
唐代是典型的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朝代,唐代文化带有典型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兼备的特点。唐朝文化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艺术和文学领域,还在体育活动方面呈现出更具朝气的特点。体育活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以诗歌为代表的唐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唐代文学和唐代体育也因此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首先,唐代体育对唐诗的创作接连不断地提供了素材;其次,从唐诗中所描绘出的体育,又可真实地触摸到唐代社会所发生的体育生活。文人舞剑、贵族打球,以及此前几乎从未出现过的女子走出闺阁,骑马纵横、弯弓搭箭的场景,都出现在了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唐代文学首推诗歌,而唐代诗歌几乎涉及了唐代体育活动的全部方面。据统计,《全唐诗》中有400多首与体育活动相关。这些诗歌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丰富。不仅包括了皇室贵族的娱乐项目——马球和狩猎,还涉及了寻常百姓的休闲体育娱乐,以及西域胡人的新奇的体育活动和女子体育活动的描述。
初唐年间,宫廷之中射猎活动颇为风行。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以诗作来描绘出猎的场景:“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出猎》)“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冬狩》)皇室出猎的盛况可见一斑。又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县。一面施鸟罗,三驱教人战。暮云成积雪,晓色开行殿。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初唐时期的拔河活动,场面也颇为盛大。拔河原本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营训练中,原称作“牵钩”。百姓认为其能够产生感应庄稼,促使丰收的作用,拔河也因此产生了一种类似于祭祀仪式的色彩,而非简单的娱乐活动。大臣张说曾记录下了拔河的场面“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从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来看,反映初唐时期宫廷府第内开展的体育活动占据了大多数,主要是皇室射猎、赞颂功绩的舞蹈、祈福举行的拔河比赛。从这一点不难判断,在社会稳定初期,百废待兴之时,体育活动主要是上层阶级的锻炼和娱乐。再者,唐代开国主要凭借武力一统天下,因此王公贵族大多英勇善战,狩猎和骑射自然是其心仪的娱乐。此后,随着国力恢复发展,击败东突厥、吐谷浑、高昌及其他属国后,贞观年间的唐王朝政治稳定,国家富强,加之李家自陇西进占中原,本身具备的异域背景带给了强大的唐王朝开放的外交态度,因此很多具有体育背景的活动都有了显示国家实力的隐含特点。例如文臣薛胜在《拔河赋》中记录的“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两队,名曰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体育项目的盛大场面从来就是彰显国力的一种途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盛唐中期出现了大量热情洋溢、奔放豪迈的诗作,山水田园与边塞诗派鼎足而立。在两大文学家——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笔下也反映出了盛唐时期体育活动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端午、寒食、登高等时令节日中,侠士之风盛行,梨园开始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场所。盛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了登高、竞渡、马球及投壶等体育项目。这些体育活动往往都是与节日民俗活动密不可分。例如张九龄的“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三月三日登龙山》)王昌龄的“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九日登高》)储光義的“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水叶藏鱼鸟,林花间绮罗。”(《官庄池观竞渡》)蔡孚的“德阳宫北苑东头,云作高台月作楼。金锤玉蓥千金地,宝杖雕文七宝球。窦融一家三尚主,梁冀频封万户侯红鬣锦鬃风騄骥,黄络青丝电紫骝。奔星乱下花场里,初月飞来画杖头”(《打球篇》)。此外,凭借边塞诗的自成一派,与游侠这一唐代特殊现象的出现,中国古代的传统武术也得以继承和发展。李白曾赞颂:“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将游猎夸轻趫。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鶬迸落连飞髇,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行行游且猎篇》)此外,司空曙的《观猎骑》、李颀的《塞下曲》和崔颢的《杂曲歌辞游侠篇》、高适的《营州歌》都反映了边塞、军营、游侠等不同场合和人群的体育运动场景。相比于马球、射猎等体育活动,在唐代文人间流行的主要是投壶、乐鱼app下棋、登山等项目。由于唐代科举制度已经逐步完善,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获得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而不再仅仅是靠门第出身“平流进取,坐至公卿”。这些文人们受到唐代自由精神的感染,不再因循守旧,而是乐观进取,意气豪迈,积极入世。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冲击,唐代社会发生了由盛而衰的剧变。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宫廷体育活动也大大减少。中唐时还有棋类、马球等活动的描述,以及修仙、养生类的记述。时至晚唐,甚至描述体育活动本身的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少,或许是生逢乱世的人们不再热衷于体育活动,即便有,也是投身于骑射、武术等项目。其实中唐时期体育活动的内容较之盛唐还要更加丰富一些,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原本的骑射、马球、竞渡等项目之外增加了对民间开展广泛的春游、秋千、风筝等体育活动的描述。例如张仲素的“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濛濛百花里,罗绮竞秋千。骋望登香阁,争高下砌台。林间踏青去,席上意钱来。”(《春游曲三首》)武元衡的“千里雪山开,沱江春水来。驻帆云缥缈,吹管鹤裴回。身外流年驶,尊前落景催。不应归棹远,明月在高台。”(《春日与诸公泛舟》)此外还有陈去疾的《踏歌行》、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王建的《秋千辞》和司空曙的《风筝》都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从事春游、秋千、风筝等运动时的场景。而元稹的《竞舟》和《竞渡》,张建封的《竞渡歌》和刘禹锡的《竞渡曲》都描绘出了端午节时民间对于竞渡这一体育项目的热爱。而且,在这些描绘春游踏青的诗作中,不乏提及女子参与其中的身影。虽然这些舞蹈、蹴鞠等女子体育的描述更多还是局限于宫廷贵族而非寻常百姓,但是这依然是我国古代体育史上,女子参与最为普遍和直接的记录。徐铉的《抛球乐》、鱼玄机的《打球作》和无名氏的《咏美人骑马》就体现出了唐代开放、平等、自由的民族政策和社会风气,使得传统的儒家伦理对人们的束缚有所减弱,女子也得以走出闺阁,参与到抛球、踏青、蹴鞠、舞蹈等体育运动中来。从中唐到晚唐之间,棋类运动前所未有地发展起来,文人雅士之间对弈水平普遍较高。王建的《看棋》中写到:“彼此抽先局势平,傍人道死的还生。两边对坐无言语,尽日时闻下子声。”此外朱湾的《咏双陆骰子》、刘禹锡的《观棋歌送儇师西游》、张籍的《美人宫棋》无不体现出当时棋类运动的雅致与流行。此外,出于对时局动荡的漠然和自给自足的状态,中唐之中修仙养生之道也在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反映出当时炼丹修道、四气养生等行为的盛行。例如钱起的《过瑞龙观道士》、张籍的《求仙行》、孟郊的《列仙文》诸诗。时至晚唐,由于时局更加动荡不安,原本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百姓多有破产或因战乱流离失所,因此祥和欢快的春游、拔河等场景逐渐减少,养生活动也基本绝迹于文学作品之中。描述武艺、兵器的内容占据了主要的篇幅。例如姚合的《腊日猎》、杜牧的《赠猎骑》、李商隐的《日射》、马戴的《校猎曲》等。与此同时,文人间的棋类活动却依然是文学作品描写的重要内容。李从谦的《观棋》、温庭筠的《观棋》、裴说的《棋》、李洞的《对棋》均为此类作品中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