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02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湘潭市“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湘乡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
“十四五”期间,适逢“百年一遇之大变局”,无论国际背景,还是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商业模式将面临大拐点、大切换、大变革;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习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脉,继承发展民族根脉,倾力打造地方特色,精心塑造文化湘乡。加快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做优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和产业,逐步解决我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壮大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发展关联产业,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我市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依托雄厚的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使湘乡文化成为开放的、不断前进的、生机勃勃的多元化文化形态,为吸引人才、繁荣发展提供良好平台,从而确立文化湘乡地位。基本完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健全市区、镇区、村(社区)三级综合服务网络,城区基本建成家门口五分钟文化圈、阅读圈、健身圈;打造文化展示、文旅云、节会活动、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人才采风交流五大平台;开展全民阅读目标量化管理,自助图书馆服务走在全省前列,我市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与人均电子书阅读量有明显提升。建立我市经典剧目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全域旅游建设步伐,将我市打造成湘中旅游胜地、长株潭生态后花园、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加快广电事业发展,讲好湘乡故事,宣传湘乡精神,树立湘乡品牌,打造湘乡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健全完善各类体育协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加速文物大市向文物强市转变,凸显湘乡悠久历史和人文特色。
(1)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素体系。发展目标现代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治理理念现代化:将公共文化纳入基本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政务公开原则,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主要任务现代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形成资源优势;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培育文化非盈利组织。传播手段现代化:建立技术先进、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评价机制现代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
(2)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任务分解。全面实施公共服务标准,促进公共服务建设。文化馆、图书馆保持国家一级馆水准;因地制宜发展自助图书馆,在延点、扩面、提质上下功夫,探索创新建设、管理、服务方式方法,打造“书香龙城”群众文化品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实现有场所、有编制、有管理人员;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七个一”基本标准建设,实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加快文旅融合,推动景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基本服务项目实行免费提供,文化馆、文化站公示免费服务项目,实现点单式服务。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形成市、乡镇、村(社区)一体化总馆、分馆、服务点网格。实现送培训下乡工作机制化,打造老百姓家门口免费培训班。推行面向包括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实现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力人才支撑,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至少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财政补贴或政府购买公益文化岗位的文化管理人员,每年组织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集中培训。
进一步强化剧院管理,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建立一支作风严谨、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管理队伍;适应新形势,加大设备改造升级和投资力度,提高大型会议和大型艺术活动接待能力;将剧院打造成我市大型会展中心、群众艺术活动中心。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将结合我市实际及观众需求,进一步细化订片环节,搞好影片订购服务。将公益电影放映作为面向基层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传播科技知识的平台。转变放映思路,积极探索,稳步推进,逐步实现公益电影“从流动向固定、室外向室内”的转变,提高惠民效果。制订合理的全年放映计划,明确放映时间表、任务图,均衡推进放映工作,重点推进校园和农民工工地电影放映,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努力实现公益电影的均等化。有计划地更新、置换放映设备,确保放映质量。
进一步强化剧团公司经营理念,突出以“演艺惠民”为中心、创排剧目为重点的公司发展观念,引进人才,增添设备,完善制度;整合盘活剧目库,不断充实完善编排,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剧目资源,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剧团公司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以及互联网传输为手段等增值业务。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优化媒体结构、产业布局和传输手段,打造新闻服务名牌和产业服务品牌。发挥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人众多的优势,创作拍摄一批历史名人影视作品。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监管,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投入份额。成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切实抓好体育组织网络,完善基层健身设施,搞好群众体育活动,营造政府管理、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2)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努力构建涵盖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和体质监测等内容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组织实施好体育比赛活动和体质监测工作。开展体育强市、强镇、先进村(社区)创建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广泛开展。普及体育科学知识,不断扩大体育人口。
(3)加强体教结合,加速后备人才培养。加大体教结合力度,拓宽训练渠道,完善以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为主体,训练项目定点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注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强化训练和管理措施,积极向国家、省、市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以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改善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训练条件,加强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的全面建设,为申报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奠定基础。
(4)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健全完善体育组织。全面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本规划期内,新建1处综合性健身活动中心、1处全民健身广场、1处全民健身公园、1条健身步道、1条登山步道,加大社会足球场建设;增强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和社区健身路径工程投入和利用率。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加强体育总会、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体育指导站等基层组织,注重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等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夯实群众体育工作基础,为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强化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体制、机制、责任、管理措施等;落实不可移动文物保障经费;加强田野文物的安全巡查工作。完善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的技防设施和消防设施,实施一批技防工程项目,全面提升全市文物系统消防安全建设水平、技术防范能力、设备使用效率。推进文保单位项目的申报,做好相关项目的储备工作。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提升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抢救维修项目申报工作。对已上报省局的李卓然故居安防消防工程、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湘乡窑本体保护修缮工程、楚简保护性研究项目、云门寺佛像及石雕构件预防性保护检测项目、谭政故居复原陈列展示工程建等项目落实到位;推进新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做好全市重要文物点的日常监测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安全制度规范;检查重点单位落实安全制度,特别是古建筑单位和博物馆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情况。不断加强市博物馆内部制度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文物藏品数量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做好文物档案资料规范工作,强化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建设,按标准树好市级以上文保单位标志碑和说明碑。
促进文物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讲好文物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的号召,努力探索活化利用文物资源,通过东山书院旧址、陈赓故居、李卓然故居等一系列红色景区,吸引游客,让游客了解学习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和高尚品格。通过举行各类主题展览活动,有效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宣传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展览、“ 5.18 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深入人心,提升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法律的认识。同时,让人们更多地知我湘乡、爱我湘乡,从而形成建设湘乡的合力。
进一步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其成为展示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建设好新博物馆。
(2)文艺创作。强化文艺工作者讴歌时代、引领时代的社会责任,担负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鼓励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开展文艺创作。通过开展系列采风写生和展览展演活动,组织全市文学、戏曲、音乐、舞蹈、杂技、美术、书法等艺术门类重点作者,定主题,定任务、定目标,创作一批艺术感染力强,体现大美湘乡,魅力湘乡的原创作品,冲击国展和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力作。指导、规范和监督全市文化类学会协会工作。积极组织各类艺术讲座和文化活动进社区、进学校的工作。充分发挥各艺术机构的作用,采用购买服务或共同举办文艺活动的方式,丰富群众文艺生活。指导和管理全市性艺术展演、展览等重大活动。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汲取先进经验,打造湘乡特色文化。加强民间艺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创作基金和奖励制度,扶植一批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文艺人才。培育文艺新人,鼓励带徒传艺,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加强文艺宣传和传播工作。
(3)文化活动。以艺术团体为依托,大力开展富有湘乡特色的演艺活动。以市场为主体,办好每年一届的迎春文艺晚会,三年一届的农动会、市直机关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千手观音生日为契机,举办“福”文化节。每年组织群众文化艺术节、“百龙百狮闹元宵”大型民俗巡游展演、花鼓戏艺术节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4)非物质文化遗产。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建好湘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充分发掘湘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地方风采。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的开发利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授徒传艺,支持传习所建设。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宣传和传播工作,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市场化进程,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
(1)丰富湘乡文化内涵。湘乡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支脉。绵长的历史文脉、鲜明的个性特征、厚重的人文底蕴、悠久的福文化,使湘乡文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2)打造文化湘乡载体。成立湘乡文化研究会,具体研究湘乡文化的科学定义、文化内涵、表现形态、历史脉络、发展过程、文化个性、人文特征、产生影响、推动作用、未来发展等。同时,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文化立市”战略目标引领下,极大丰富湘乡文化内容,使之形成“文化湘乡”品牌。
(3)推出文化湘乡产品。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方食品、旅游特产、文化演艺特方面,体现文化湘乡特色、形成“文化湘乡”产品。
(4)建立文化湘乡长廓。在湖南水府旅游区或涟水河滨河沿线,建立文化湘乡长廓,将文化湘乡全面展现出来,让市民和游客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文化湘乡。
(5)做好红色文化融合文章。文化湘乡对现代人才特别是红色人物的成长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要做好与红色文化结合文章,讲好文化湘乡故事,宣传文化湘乡内容,树立文化湘乡形象,促进人才成长。
牢固树立“抓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抓经济发展”理念,将发展文旅产业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树立全域旅游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一切优势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的文旅产业发展局面。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放开搞活、加快发展”思路,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培育市场为重点,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旅产业体系。政府每年安排的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文旅产业引导资金,用于文旅产业重点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品牌项目的研发;鼓励和支持文旅产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经营;集中培植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同时扶植一批特色商品、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企业。
积极培养民营文旅体企业,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旅体市场。针对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乡村休闲旅游和文化体育产业。立足湘乡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民间故事、传说、习俗等民俗特色文化资源和优秀艺术人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企业,扶持民营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和工作室的发展;引导创意产业集聚。
未来湘乡旅游产业战略定位是:旅游兴市、乡村振兴。以全域旅游破题城市发展新格局,以“旅游+产业”拉动湘乡经济社会新发展,进而通过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做强做大做优旅游产业两大龙头——东山湖旅游区和水府旅游区,增加东山湖的文化体验、研学旅游、都市休闲等项目载体,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创建5A级景区;同时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升级水府旅游区,突破水域观光、生态休闲现状。
旅游产业将以全域旅游为总图,全市规划为5大片区,分为东山湖文化旅游片区、龙洞红色文化旅游片区、金石白田现代生态农业片区、壶天怀古乡村文化休闲片区、棋梓毛田山水生态旅游片区。最后形成“一城”“两带”“五片区”的总全格局。
改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的深度融合,全市旅游资源在保护性开发的同时,尽可能提升其文化内涵,尽可能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尽可能让游客感受到“来我湘乡,身心受益”。将全市旅游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实施“一票制”服务,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旅行社、景区景点业主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积极性,全面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
坚持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树立科学管理意识,推动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积极动员社会资源力量参与文旅广体治理,着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格局;坚持高起点启动、靶向性发力、分布式推进、示范性带动、针对性施策,努力探索具有本地、本部门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文旅广体社会治理之路。将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抓好防控体系建设、公共安全管理,化解矛盾纠纷,做好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工作。
实施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市场监管能力提升工程。创新技术监管模式,分三步走:2020年,启动平台建设论证、数据中心和专用传输网络建设;2021年-2022年,在网吧建成监控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在游艺、歌舞娱乐场所建成覆盖全市的文化市场技术监控平台;2023年,完善平台建设,初步建立起监控终端,实现对网吧、游艺、歌舞娱乐场所等实时监控,全面提升主要门类文化市场的综合动态监管和应急指挥能力。
健全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推动落实机构编制、人员身份、经费保障等问题。制定培训规划,开展执法人员培训,不断加强综合执法队伍素质建设、装备建设和业务建设,推进综合执法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
提高网络执法水平,拓展文化市场执法领域。不断提升网络办案水平,加大网络巡查力度,积极发现案源,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办理一批在全市、全省有影响力的网络案件。
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明确整治重点,实施精确打击。开展“清源”“净网”“剑网”“秋风”四大专项行动, 加大对出版物零售单位以及报刊亭检查和管理力度,查处出售侵权盗版的出版物行为,特别对政治性出版物予以严厉查处。加大清理未备案网站力度,集中清理网络中含有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信息。集中清查违法违规内部资料性报刊、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等;深入清查非法报刊网站;依法取缔未经批准擅自设立的报刊社、编辑部、记者站、非法网络报刊。
加强安全巡查检查。加强对文旅广体行业的日常安全巡查检查。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期间应急工作的检查指导;组织开展全局性应急演练活动。
开展综合执法行动。根据“当家法”,积极开展艺术品市场执法行动、娱乐场所执法行动、互联网(游戏)执法行动、旅政执法、旅游警察建设、旅游法庭建立、全民健身执法行动、营业性演出执法行动、扫黑除恶行动、名艺文化执法行动、文物执法检查,以执法优化经营秩序,打击各类违法经营和犯罪行为,开展联合执法,着力打造平安、有序的文化市场。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并作为主要领导任期内的考核目标。
(二)完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构建以“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为核心,各行业的基本思路为支撑功能互补、统一衔接、无缝对接的规划体系。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扩大财政投入覆盖范围,突出支持重点,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倾斜,保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完善财政投入绩效评价体系。
(四)建设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梯队。落实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创新和完善文化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
(五)加强监督评估。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对“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积极开展过程监督和后期评估。
本项目规划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84.5亩。建设内容包括水府形象入口工程、生态娱乐岛屿群、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新基地项目、山水康养项目、山地运动休闲区建设项目、地方戏曲游园七大子项。
建设内容以东山书院为核心,融合东山书院、茅浒水乡、东台山森林公园、镇湘楼、涟水风光带等旅游资源,整合成环东山湖综合性旅游区。在东山湖建设国际水上游乐园,康体养生中心,综合功能服务区,打造涟水至东山湖的仿古游船游项目,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大型停车场、美食街等,并适当配套商业房产开发。
总投资0.5亿,占地5000平方米,新建湘乡文物展览馆、湘乡历史馆、非遗展览和美术馆(建设展示湘乡非遗项目的专业场馆,大型美术展览和美术培训中心)。
占地40亩,新建游客服务中心(3000平方米)、特色餐饮区(7200平方米)、旅游商品购物中心(2400平方米)、游客临时救助点、游客住宿中心(床位400个)、旅游厕所、大型停车场(6000平方米)。
新建体育健身中心(投资2.5亿,包括体育馆、网球场、足球场、标准田径跑道及配套工程),非遗展览和美术馆(投资1.5亿,建设展示湘乡非遗项目的专业场馆,大型美术展览和美术培训中心),各乡村旅游区点与乡村连接的交通、文化广场、亮化等基础设施提质项目(投资1亿)
建设室内全民健身中心(含篮球场、兼容排球、乐鱼app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场及伸缩看台等相关设施建设)
以古龙湖为中心,建设航天军事展示区、航天科技体验区、航天博物馆、航天生态区、特色商业区、休闲度假区等
充分利用龙洞镇将军故里的红色旅游资源,建设政故居复原陈列展示工程、大将文化广场、特色一条街、农民文化广场等,融合周边的乡村文化和田园景观,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旅游区。
康养休闲中心建设、白云寺遗址修复、森林康养林建设、森林康养步道、拓展训练场及生态型游客休闲服务中心等项目。
依托洋潭水库,建设游湖观赏步道、激流皮划艇项目、垂钓基地,突出文化特色,为游客提供体验湘乡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的特色民宿群。
将景区打造成动态光学声电、动态水景集一体的世界一流的长征实景体验馆、水幕影院、红色广场等。
以风力发电为中心,建设5公里生态游步道,观景区,小型漂流探险项目,特色民宿及相关配套设施
深度挖掘金石镇的状元文化和历史遗产,开发状元塔、千年白果树、修复赵公桥、文星塔,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民宿群,文化展览区、星级乡村旅游区点
新建湘乡市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健身步道15公里;新建湘乡市曾国藩诗文岛健身步道10公里。
依托灰仑峰的秀丽山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新建灰仑峰游客中心,打造灰仑峰AAA级景区,从灰虞线公里的三级通景公路,新建沿灰仑峰到地南水库坝基的环湖公路。
新建登山小道,游铺道,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开发仙女湖资源
安装临水库道路安全护栏,消除安全隐患,对青石板路整修,保存湘军文化遗产,沿石板路修建公共厕所及文化广场至石板路路段硬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条黄公略故居,栗山镇九峰山,湘潭县桐梁山连通一线的乡村旅游亮点。
拓宽旅游公路并硬化;完善紫藤花文化广场及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标志性民宿建筑风格子归阁建设;新建民宿房屋及配套设施;开发小水洞内设施及配套设施;扩建小水洞观音寺项目;新建变压器;新建果园、菜园;新建生态农庄。将紫藤花生态园打造成为精品民宿村落旅游景区。